在线余氯检测仪的电极是检测精度的核心保障,但其保养过程中常因操作不当导致寿命缩短、数据失真,以下是需重点规避的常见误区: 
一、用纯水替代专用保存液长期存放 许多操作人员认为纯水“干净无杂质”,适合电极存放,这是典型错误。 余氯电极(尤其是电流型电极)的敏感膜需依赖特定浓度的电解质溶液(如含氯缓冲液)维持活性,纯水中的离子浓度极低,会导致膜内电解质持续流失,破坏膜结构稳定性。短期(2小时内)临时存放尚可,若超过4小时,会造成膜层干瘪、响应灵敏度下降,严重时需更换电极。 正确做法:根据电极型号选用专用保存液(如0.01%氯浓度的磷酸盐缓冲液),存放时液面需刚好覆盖敏感膜,每周更换一次保存液,避免阳光直射。 二、过度清洁或使用强腐蚀性试剂除垢 为去除电极表面的水垢或有机物残留,部分人员会用钢丝球、酒精或强酸擦拭,这会直接损伤电极。 余氯电极的敏感层(如铂金环、银/氯化银参比电极)材质脆弱,钢丝球会刮伤膜表面,酒精会溶解膜层黏合剂,强酸则会腐蚀参比电极的盐桥。轻微污染可通过正常检测流程逐渐消除,过度清洁反而会引发信号漂移。 正确做法:日常用流动去离子水冲洗10秒即可;若有顽固水垢,用0.5%柠檬酸溶液浸泡3分钟后冲洗;严禁接触任何有机溶剂或硬质清洁工具。 三、校准前不检查电极状态,依赖校准“修正误差” 认为“只要校准就不会出错”,忽略校准前的基础检查,会导致校准失效。 电极接线松动(信号传输不稳)、敏感膜附着气泡(阻碍离子交换)、参比液漏液(破坏电位平衡)等问题,无法通过校准修正。若带着这些问题校准,会使仪器记忆错误基准值,后续检测持续失真。 正确做法:校准前先观察:①膜表面是否光滑无划痕;②参比电极是否有结晶(需用去离子水软化后轻轻擦拭);③接线端子是否氧化(可用无水乙醇清洁)。 四、检测高浓度水样后不及时处理 测量含高余氯(>5mg/L)或高浊度水样后直接存放,会加速电极老化。 高浓度氯会过度消耗敏感膜的活性成分,浊度中的颗粒物会堵塞膜孔。若不及时处理,下次使用时会出现响应延迟(正常应<30秒)、读数偏低等问题。 正确做法:检测后立即用去离子水冲洗30秒,再放入专用保存液中“恢复”30分钟,确保膜层状态稳定。 避开这些误区的核心原则是:以“保护敏感膜活性”为核心,避免极端环境(纯水环境、强腐蚀、物理摩擦),结合定期状态检查与科学存放,才能延长电极寿命(正常可达6-12个月)并保障数据可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