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余氯检测仪采样位置的选择直接影响检测数据的代表性与稳定性,需结合水流状态、干扰因素及安装条件综合优化。采样点若处于水流紊乱或滞留区域,易因余氯分布不均导致检测值波动;若受管道结构影响产生气泡或杂质堆积,还可能造成传感器污染。因此,采样位置优化需遵循水流稳定性、干扰规避、安装适配及动态调整四大原则。 水流稳定性是采样位置的核心要求。应选择管道内水流呈紊流状态的平直段,该区域水流速度均匀,余氯浓度分布稳定,避免因层流或涡流导致的局部浓度偏差。采样点需设置在距离弯头、阀门、泵体等扰动源至少 10 倍管径的下游位置,同时确保上游有 5 倍管径以上的直管段,减少管道结构对水流状态的干扰。若管道直径较大,可在采样点所在截面设置导流装置,引导水流均匀流过检测探头。 干扰因素规避需针对物质干扰与环境干扰双重防护。应远离加药点正下方区域,避免药剂未充分混合形成的局部高浓度区,采样点与加药点的距离需保证药剂在管道内完成扩散混合,通常不小于 30 米。同时需避开管道底部沉积区,采样口高度应高于管道底部 1/3 管径位置,减少泥沙、锈蚀物等固体杂质进入采样系统。若管道内存在气泡,采样点需设置在管道侧面中上部,避免气泡附着在传感器表面形成检测盲区。 安装条件适配需兼顾操作便利性与防护需求。采样点应设置在管道易于开孔且便于维护的位置,周围预留至少 80 厘米操作空间,确保传感器拆装与校准作业不受阻碍。若管道处于露天或潮湿环境,采样装置需配套防护套管,套管材质与主管道一致以减少电化学腐蚀。采样口与检测仪的连接管路长度应控制在 5 米以内,管径保持一致并避免弯折,减少水流在传输过程中的余氯损耗。 动态调整机制是保障长期稳定性的关键。需定期监测采样点前后的压力变化,当压力波动超过 0.1MPa 时,需检查管道是否存在堵塞或泄漏并调整采样位置。每月对比采样点与人工检测点的数值偏差,若偏差持续超过 5%,需重新评估水流混合状态并优化采样点位置。季节性水温变化较大的系统,应在水温剧烈波动期增加校准频次,必要时根据水流速度变化微调采样深度,确保检测值与实际水体余氯浓度的一致性。 通过以上优化措施,可使采样位置既能准确反映水体实际余氯水平,又能减少外界干扰对检测系统的影响。实际应用中需结合管道材质、水流参数及运行工况动态调整,在保障数据代表性的同时,降低维护成本与设备损耗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