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余氯检测仪的电极是核心检测部件,其性能直接决定余氯浓度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在长期使用中,电极易出现老化、污染或损坏等故障,需通过系统性排查区分故障类型,才能针对性解决问题,保障仪器稳定运行。排查过程需结合外观观察、性能测试、数据对比等多维度操作,明确各类故障的特征性判断依据。 电极老化的判断需聚焦性能衰减的渐进性特征,通过动态数据与响应能力评估。首先,观察电极响应速度:正常电极在接触标准余氯溶液后,能在规定时间内(通常几秒至几十秒)达到稳定读数,若响应时间明显延长,如超过标准时长 2 倍以上仍未稳定,或读数持续缓慢漂移(漂移量超出仪器说明书允许范围),可能是电极老化的初期信号。其次,对比校准数据:使用同一批次、浓度准确的标准余氯校准液,定期记录电极校准后的偏差值,若连续多次校准后,偏差值仍逐渐增大(如从 ±2% 升至 ±5% 以上),且排除校准液失效、操作误差等因素,可判断电极因长期使用导致敏感膜活性下降,进入老化阶段。此外,查看电极使用周期:若电极已超出制造商建议的使用寿命(通常为 6-12 个月,视使用环境而定),即使外观无明显异常,也需优先考虑老化问题,因为敏感膜的离子交换能力会随使用时间推移自然衰退,无法通过清洁或校准恢复。 电极污染的判断需依托外观检查与清洁后的性能恢复情况,核心是识别污染物附着与影响。第一步进行外观观察:取出电极后,用强光照射敏感膜表面,若发现膜面附着一层均匀或不均匀的深色污渍、白色结晶或黏稠物质,且无法通过纯水轻柔冲洗去除,可能是水样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微生物黏泥等污染物附着所致。第二步开展清洁验证:使用仪器说明书推荐的专用清洁剂(如稀盐酸、专用酶清洗剂),按规范流程清洁电极(避免刮擦敏感膜),清洁后重新安装并进行校准与样品检测。若清洁后电极响应速度明显加快、校准偏差缩小至允许范围、样品检测数据与标准值的一致性提升,说明故障源于污染;若清洁后性能无明显改善,则需排除污染因素,进一步排查老化或损坏问题。此外,可结合使用环境辅助判断:若检测仪长期用于高浊度、高有机物含量的水体监测,电极污染的概率更高,需缩短外观检查与清洁周期。 电极损坏的判断需关注突发性性能失效与物理结构破损,通过直观检查与功能测试确认。物理损坏的判断较为直接:观察电极敏感膜是否出现明显划痕、裂纹、凹陷或脱落,若膜结构完整性被破坏,会直接导致离子无法正常交换,仪器无法检测或数据严重失真;检查电极电缆线与接头,若电缆外皮破损、内部导线断裂,或接头处氧化、松动,会造成信号传输中断或干扰,表现为读数跳变、无响应或显示错误代码。功能损坏的判断需通过性能测试:将电极接入标准余氯溶液,若仪器始终显示零值、最大值或无规律乱跳的数值,且更换新的标准液、重新校准后仍无改善,可能是电极内部电路损坏或敏感膜彻底失效;对比同型号新电极的检测数据,若故障电极与新电极在相同条件下的检测偏差远超正常范围(如超过 ±10%),且排除其他设备部件故障(如主机电路、进样系统),可判定电极已损坏。此外,若电极经历过剧烈碰撞、高温烘烤或化学腐蚀(如接触强酸碱溶液),极易引发突发性损坏,需结合使用过程中的异常事件记录辅助判断。 在实际排查中,需遵循 “先外观后性能、先清洁后校准、先对比后判定” 的逻辑,避免因误判导致不必要的电极更换或故障扩大。通过精准区分老化、污染与损坏三种故障类型,既能及时更换损坏电极、清洁污染电极,也能合理延长老化电极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保障在线余氯检测仪持续提供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