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余氯检测仪的电解液是电极发生电化学反应的核心介质,其性能直接影响余氯检测的灵敏度与准确性。长期使用中,电解液会因离子消耗、水分蒸发、杂质污染等因素导致性能衰减,需定期更换以维持仪器正常检测功能。确定合理的更换周期、掌握科学的更换方法,是保障余氯监测数据可靠的关键,具体需围绕 “更换周期判断、更换操作规范、更换后验证” 三大核心展开。 
电解液更换周期需结合仪器类型、使用场景与电解液状态综合确定,无固定统一标准但有明确参考范围。从常规使用经验来看,多数在线余氯检测仪的电解液更换周期为 3-6 个月,这是基于电解液正常消耗速率(如每日检测频次 1-2 次、常温环境)得出的通用范围。若仪器使用频率高(如每小时检测 1 次)、检测水样中杂质含量高(如高浊度、高有机物废水),或使用环境温度较高(>30℃,加速电解液水分蒸发),需缩短更换周期至 2-3 个月;若仪器用于低频次检测(如每日 1 次)、水样洁净(如饮用水)且环境温湿度稳定(15-25℃、湿度≤60%),更换周期可延长至 6-8 个月。此外,不同类型电解液的稳定期存在差异:凝胶状电解液因水分不易蒸发,稳定期通常比液态电解液长 1-2 个月;含特殊稳定剂的专用电解液,稳定期也可适当延长,具体需参考电解液产品说明书的建议周期。 除固定周期外,需通过电解液状态判断是否需提前更换,避免因性能衰减影响检测。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更换电解液:观察电解液外观,若出现浑浊、变色(如从无色变为黄色、棕色)、出现沉淀或絮状物,说明电解液已受污染(如微生物滋生、杂质混入),无法正常传导离子;检测过程中,余氯读数持续漂移(同一标准溶液多次检测偏差超过 ±5%)或响应速度明显变慢(达到稳定读数时间超过 10 分钟),可能因电解液离子浓度不足或活性降低;仪器自检时提示 “电极故障”“电解液异常”,或空白校正无法通过,排除电极问题后,需优先检查电解液状态并更换;若电解液液位明显下降(低于电极腔体刻度线 1/3),且补充同类型电解液后性能仍无改善,说明原有电解液已失效,需全部更换。 电解液更换需遵循规范操作流程,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电极损坏或检测偏差。更换前需准备适配的专用电解液(需与检测仪型号、电极类型匹配,禁止混用不同成分电解液)、洁净的电极腔体清洁工具(如无绒布、专用清洗液)及防护装备(如耐酸碱手套、护目镜)。首先切断仪器电源或切换至 “维护模式”,拆卸电极组件,小心倒出旧电解液(按危废规范收集处理,不可直接排放);用专用清洗液(如稀盐酸溶液,浓度 1%-2%)冲洗电极腔体 2-3 次,去除残留杂质与污染物,再用去离子水冲洗至中性,用无绒布吸干腔体内水分,避免水分稀释新电解液;缓慢注入新电解液,确保液位达到电极腔体刻度线(通常为 2/3 处),且无气泡产生(气泡会阻断离子传导,导致检测信号异常),若产生气泡需轻轻摇晃电极组件排出;重新安装电极组件,确保接口密封良好,防止电解液渗漏。 更换后需进行性能验证,确保仪器检测精度恢复正常。首先进行空白校正:用不含余氯的空白水样(如经脱氯处理的纯水)进行检测,空白值需符合仪器要求(通常≤0.01mg/L),若空白值偏高,需检查电极清洁度或重新更换电解液;随后用已知浓度的余氯标准溶液(浓度覆盖仪器常用量程,如 0.1mg/L、1mg/L、5mg/L)进行多点校准,校准曲线相关系数需≥0.998,各浓度点检测值与标准值偏差需≤±3%,确保仪器检测精度达标;最后进行实际水样比对,取现场水样用更换电解液后的仪器检测,同时与实验室手工方法(如 DPD 分光光度法)检测结果对比,偏差需在允许范围内(通常≤±5%),验证仪器能准确反映实际水样余氯浓度。 更换完成后需记录相关信息,包括更换日期、电解液品牌与批次、更换前后的检测数据、验证结果等,形成维护档案,为后续更换周期调整提供参考。同时,需注意电解液储存条件:未开封电解液需密封、避光、常温储存,避免高温或阳光直射;已开封电解液需尽快使用(通常开封后 1 个月内用完),剩余电解液需密封保存并标注开封日期,防止污染或性能衰减。通过科学确定更换周期、规范操作与验证,可有效保障在线余氯检测仪的长期稳定运行,确保余氯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为水质消毒效果评估、饮用水安全保障等提供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