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总铁监测仪作为水质重金属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检测精度依赖定期校准。科学设定校准频率、规范校准操作,是保障设备持续输出可靠数据的核心前提,需结合设备运行环境、使用强度及行业标准综合把控。 常规校准频率需根据设备运行规律与行业规范确定。在稳定工况下,若监测仪用于常规水质监测(如市政污水处理厂、地表水监测点),且水样中总铁浓度波动较小、试剂供应稳定,通常建议每月进行 1 次单点校准,通过与标准浓度校准液对比,修正设备检测偏差;每季度进行 1 次多点校准,覆盖设备常用检测量程的低、中、高三个浓度点,确保不同浓度区间的检测精度均符合要求。单点校准可快速验证设备当前状态,适用于日常精度核查;多点校准能全面校准设备线性关系,避免因量程两端精度不足导致数据失真。 特殊情况下的校准频率调整需结合实际运行异常及时触发。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需立即暂停设备运行并开展校准:一是检测数据出现无规律漂移,或与实验室手工检测结果偏差超出允许范围(通常要求偏差≤10%);二是设备更换关键部件后,如试剂泵、反应池、光学检测模块等,新部件可能改变设备原有检测特性;三是试剂批次更换时,不同批次试剂的纯度、浓度可能存在差异,需通过校准匹配新试剂特性;四是设备经历断电、重启或维修后,内部参数可能出现波动,需重新校准确认精度。此外,若监测仪用于高污染、高杂质水样监测(如工业废水排放口),水样对设备的损耗与干扰更大,建议将常规校准频率缩短至每 2 周 1 次单点校准,每 2 个月 1 次多点校准,防止污染物附着或试剂残留影响校准效果。 校准前准备与操作规范是保障校准有效性的关键。校准前需确认校准液状态:选用有资质的标准物质配制,确保浓度准确、在有效期内,且无浑浊、沉淀等变质迹象;若为混合试剂,需按说明书要求充分摇匀,避免浓度不均导致校准偏差。同时检查设备状态:确保试剂管路无堵塞、泄漏,反应池清洁无残留沉淀物,光学检测部件(如比色皿、光源)表面无污渍,若有杂质需用专用清洁液轻柔擦拭。校准过程中需严格遵循操作流程:先进行设备预热(通常需预热 30 分钟,确保光学系统、温度控制系统稳定),再按 “空白校准→低浓度点→中浓度点→高浓度点” 的顺序进行,每个浓度点校准后需用清水冲洗反应池与管路,避免交叉污染;校准完成后需保存校准数据,生成校准报告,若校准失败需排查原因(如校准液失效、设备部件故障),解决问题后重新校准,直至数据达标。 此外,需建立校准档案管理制度,详细记录每次校准的时间、校准液浓度、校准结果、操作人员等信息,便于追溯设备精度变化趋势,为后续校准频率调整提供数据支撑。若长期运行中发现设备校准偏差持续增大,需结合档案记录分析原因,判断是否需更换老化部件或进行设备整体维护,避免因校准无法修正偏差导致设备报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