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总铁监测仪通过显色试剂与水体中总铁离子反应实现浓度检测,核心耗材包括检测试剂、预处理部件、进样系统部件等,其更换周期直接影响检测精度、仪器稳定性及运行效率。需结合耗材功能、损耗速率与使用场景,按 “按需更换 + 定期更换” 原则制定周期标准,同时根据水样污染程度、检测频率动态调整,确保仪器持续输出可靠数据。 一、检测试剂:按消耗速率与有效期更换 检测试剂是总铁检测的核心耗材,包括显色剂、还原剂、缓冲剂等,更换周期需结合试剂消耗速度与有效期综合判定。其一,按液位更换:仪器试剂罐通常设有最低液位刻度,当试剂液位低于刻度线(或仪器提示 “试剂不足”)时需立即更换,避免因试剂短缺导致检测中断;常规工况下,若检测频率为 1 次 / 小时,单种试剂(如显色剂)更换周期约为 15-30 天,具体需根据试剂浓度、单次用量与罐容计算。其二,按有效期更换:即使试剂液位充足,若已超过说明书标注的有效期(开封后通常为 30-90 天,未开封试剂按包装标注),需强制更换,防止试剂变质(如显色剂氧化失效、缓冲剂 pH 偏移)导致检测结果偏差;易挥发试剂(如部分还原剂)开封后需缩短更换周期,建议 20-40 天更换一次,避免浓度降低影响反应效率。其三,特殊情况更换:若检测过程中出现显色异常(如颜色过浅、无显色),或质控样检测偏差超标,排查后确认试剂问题时,需立即更换对应试剂,无需等待液位或有效期。 二、预处理过滤部件:按堵塞程度定期更换 预处理过滤部件(如过滤膜、滤芯)用于去除水样中悬浮杂质,防止堵塞进样管路与检测单元,更换周期需根据水样浊度与杂质含量调整。其一,常规更换周期:若水样浊度较低(如地表水、处理后废水),过滤膜(孔径通常为 0.45-1μm)建议每 7-15 天更换一次;滤芯(如石英砂滤芯、活性炭滤芯)更换周期约为 30-60 天,具体需观察过滤前后水样浊度变化,若过滤后浊度仍超标,需提前更换。其二,高浊度水样调整:若监测对象为高浊度水样(如工业废水、河道洪水期水样),过滤膜易堵塞,需缩短至 3-7 天更换一次;同时可增加前置粗滤装置,延长精细过滤部件寿命。其三,更换判断依据:若仪器出现 “进样压力过高”“进样超时” 报警,或观察到过滤部件表面明显污垢堆积、水流速度显著下降,需立即更换过滤部件,避免因堵塞导致进样量不足或杂质进入检测单元。 三、进样系统部件:按老化与磨损程度更换 进样系统部件(如进样管路、泵管、进样针头)直接影响水样与试剂传输精度,需根据老化、磨损情况定期更换。其一,进样管路:常用的聚四氟乙烯(PTFE)或硅胶管路,常规更换周期为 30-60 天;若管路出现硬化、开裂、内壁附着污垢(如铁离子沉淀),或传输液体时出现渗漏、流速不稳定,需提前更换;接触强腐蚀性试剂(如酸性缓冲液)的管路,建议 20-40 天更换一次,防止腐蚀破损。其二,泵管:进样泵(如蠕动泵)的泵管易因摩擦老化,常规更换周期为 15-30 天;若泵管出现弹性下降、表面划痕,或泵体运行时有异常噪音,需立即更换,避免泵管破裂导致试剂泄漏或进样量不准。其三,进样针头:针式进样的不锈钢针头建议每 15-30 天更换一次;若针头出现弯曲、堵塞(可通过通针器排查),或取样时出现样品残留(清洗后仍有污染),需及时更换,防止交叉污染与进样偏差。 四、其他辅助耗材:按功能需求定期更换 其他辅助耗材虽非核心检测部件,但影响仪器整体运行,需按规范周期更换。其一,密封件:如试剂罐密封圈、管路接头密封圈,常规更换周期为 60-90 天;若出现渗漏(如试剂罐外壁潮湿、管路接口滴液),需立即更换,防止试剂浪费与仪器腐蚀。其二,清洁耗材:如专用清洗液、擦拭布,清洗液开封后建议 30-60 天更换一次;擦拭光学部件的无尘布需一次性使用,禁止重复利用,避免污染光学镜片。其三,校准相关耗材:如校准用标准液,需按有效期更换(通常为 3-6 个月);校准用空白液(超纯水)需确保纯度,建议每次校准时使用新鲜制备的空白液,无需固定更换周期,但需避免长期存放。 综上,在线总铁监测仪耗材更换周期需结合耗材类型、使用场景与实际损耗情况灵活调整,同时建立耗材更换记录台账,记录更换时间、原因与型号,便于追溯与优化更换周期。定期检查耗材状态,及时更换老化、磨损、变质的耗材,是保障仪器检测精度与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可有效减少故障发生率,延长仪器使用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