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通过在关键点位布设传感器与数据采集设备,实现对管网内水体质量的实时监控,其选址科学性直接决定监测数据的有效性与系统运行的稳定性。选址需围绕 “精准反映水质状况、保障设备安全运行、便于长期运维” 的目标,遵循以下核心原则: 一、代表性原则:确保监测数据反映管网整体水质 选址需优先考虑能代表管网水质特征的点位,避免因点位孤立导致数据片面。首先,应覆盖管网关键节点,如管网干线与支线的交汇节点、不同功能分区(如生活用水区、工业用水区、混合用水区)的连接节点,通过这些节点监测数据,可综合判断不同区域水质的差异与相互影响。其次,需关注水质易变化的关键环节,如管网水质易受二次污染的区域(如老旧管网段、长期低流速管段)、水源切换点(如不同水厂供水接入点)、管网末梢端(如居民小区入户前管段),这些点位能及时捕捉水质波动,反映管网运行对水质的实际影响。此外,若管网存在潜在污染风险源(如周边有工业废水渗透隐患、地下污染源),需在风险源下游适当距离布设监测点,确保能及时监测到污染扩散情况,为风险预警提供依据。 二、安全性原则:保障设备与管网运行安全 地下管网环境复杂(如空间狭窄、潮湿、可能存在有毒有害气体),选址需充分考虑设备安装与管网运行的安全性。首先,避免选择管网结构不稳定的点位,如管道腐蚀严重、接口渗漏、存在沉降风险的管段,防止安装过程中破坏管网或因管网故障导致设备损坏。其次,需远离易燃易爆、腐蚀性强的环境,如周边有燃气管道、化工管线的区域,或管网内水体腐蚀性较强(如 pH 值异常)的管段,避免设备受腐蚀或引发安全事故。同时,考虑作业安全,选择便于人员进出、通风条件良好的井室(如检修井、阀门井),若井室空间狭小、通风不良,需评估是否具备改造条件(如加装通风设备),确保安装与维护人员的人身安全。此外,需确认监测点周边无强电磁干扰源(如高压电缆、大型变压器),防止干扰传感器信号与数据传输,保障监测系统稳定运行。 三、可行性原则:满足设备安装与运维条件 选址需结合实际条件,确保安装与长期运维具备可行性。首先,考虑安装空间需求,选择井室尺寸、管道口径能容纳监测设备(如传感器、数据采集终端、供电模块)的点位,避免因空间不足导致设备无法正常安装或影响管网水流。其次,保障供电与通信条件,优先选择靠近市政供电管网、便于接入电源的点位,若无法接入市电,需评估太阳能供电的可行性(如井室顶部是否具备安装太阳能板的条件);通信方面,需确认点位周边具备良好的无线信号(如 4G/5G、LoRa 信号),确保监测数据能稳定传输至远程平台,若信号薄弱,需考虑加装信号增强设备或选择其他通信方式(如光纤)。此外,便于运维管理,选择交通便利、易于到达的点位,避免位于偏远、路况复杂的区域,减少运维人员往返时间与成本;同时,优先选择井室盖板易于开启、周边无障碍物(如绿化带、建筑物遮挡)的点位,方便定期维护(如传感器校准、设备检修)。 四、功能性原则:匹配监测目标与系统功能需求 不同监测目标(如水质常规监测、污染预警、管网漏损辅助监测)对选址有不同要求,需根据系统功能需求精准选址。若以常规水质监测为目标,需均匀布设监测点,确保覆盖管网主要供水区域,反映整体水质状况;若以污染预警为目标,需重点在风险源下游、管网关键控制节点布设监测点,缩短预警响应时间;若需辅助监测管网漏损,可将监测点与流量监测设备协同布设,通过水质与流量数据的联动分析,提升漏损判断精度。此外,需考虑监测频次与数据时效性需求,对水质变化频繁、需高频监测的区域(如工业用水接入管网后),可适当加密监测点;对水质稳定、监测频次要求低的区域,可减少监测点密度,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同时,需预留扩展空间,选择具备后续设备升级或新增监测参数条件的点位,如预留电源接口、通信接口,确保监测系统能根据需求扩展功能(如增加新的水质传感器),提升系统的兼容性与使用寿命。 综上,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的安装选址需综合权衡代表性、安全性、可行性与功能性,通过科学选址,确保监测数据精准有效、设备安全稳定运行、运维便捷高效,为地下管网水质管理与风险防控提供可靠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