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传感器的保养需结合其工作环境的特殊性,通过系统性的清洁、校准、防护及状态监控,维持检测精度与运行稳定性,避免因管道内潮湿、腐蚀、沉积物附着等因素导致性能衰减。 一、定期清洁是防止信号漂移的基础 需按固定周期(如每周或每月)对传感器探头进行清洁,去除表面附着的生物膜、水垢及颗粒物。清洁时使用专用软布或海绵蘸取中性清洁剂轻轻擦拭,避免使用硬质工具刮擦感应面,防止损坏敏感元件。对于易结垢的传感器(如 pH、电导率电极),需定期用稀盐酸或专用除垢剂浸泡,溶解矿物质沉积,随后用纯水冲洗至中性。清洁完成后需检查探头是否完好,确保无划痕、裂纹或气泡附着,再重新安装使用。 二、校准与校验需保持常态化 根据传感器类型制定校准计划,如 pH 传感器每月校准一次,浊度、余氯等参数每季度校准一次,校准需使用符合标准的缓冲液或标准溶液,按说明书步骤完成零点与跨度校准,确保校准曲线在允许误差范围内。每次校准后需记录校准时间、标准溶液浓度、校准结果等数据,形成校准档案。同时,定期进行实际样品比对,将传感器检测值与实验室分析结果对比,偏差超限时需重新校准或更换传感器。 三、环境适应性防护需针对性实施 针对地下管网的潮湿环境,传感器电缆接口需定期检查密封性能,重新缠绕防水胶带并涂抹密封胶,防止水汽侵入导致电路短路。在腐蚀性较强的管网中(如输送工业废水的管道),需为传感器加装防腐套管,选用耐腐材质的探头保护罩,避免管道内介质直接腐蚀传感器壳体。对于温度波动较大的区域,需检查传感器的温度补偿功能是否正常,必要时加装保温套,减少温度骤变对检测精度的影响。 四、状态监控与故障预警需实时跟进 利用系统自带的诊断功能,定期查看传感器的运行参数(如响应时间、信号强度、供电电压),发现异常时及时排查原因。关注传感器的漂移趋势,若短期内检测值波动幅度增大,可能是探头污染或老化的前兆,需提前进行维护。建立传感器更换周期表,根据使用时长与性能衰减情况,在达到设计寿命前及时更换,避免突发故障导致监测中断。 五、安装与存放细节需严格把控 日常维护后重新安装传感器时,需确保安装角度正确,感应面完全接触水体且无气泡阻隔,固定牢固防止振动。长期停用的传感器需按储存要求处理,如 pH 电极需浸泡在专用保护液中,浊度传感器需清洁后干燥存放,避免阳光直射与高温环境。存放区域需干燥通风,远离化学试剂与强电磁场,防止传感器性能受影响。 总之,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传感器的保养需贯穿于使用全周期,通过定期清洁、精准校准、环境防护与状态监控,最大限度减少地下复杂环境对传感器的影响,确保其长期稳定工作,为管网水质监测提供可靠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