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COD检测仪通过电极感知水样中有机物氧化过程的电化学信号实现 COD 值测量,校准失败会直接导致数据偏差,需精准定位问题根源,从多维度采取针对性解决方案,保障仪器测量精度与稳定运行。 一、电极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 电极污染、老化或活化不足是校准失败的常见诱因。若电极表面附着有机物、无机盐垢或生物膜,会阻碍信号传输,需用专用清洁剂(如弱酸性或中性清洁液)轻柔擦拭电极敏感区域,去除附着物后用去离子水彻底冲洗,避免清洁剂残留;清洁后仍无改善,需检查电极老化状态,若敏感膜出现破损、变色或响应速度明显变慢,需及时更换新电极。新电极或长期闲置的电极需按说明书要求进行活化处理,浸泡在专用活化液中恢复电化学活性,活化时间需严格遵循标准,避免未活化直接使用导致校准无响应或偏差过大。此外,需确保电极接线牢固,若接线松动或接触不良,需重新插拔并固定接线端子,防止信号传输中断引发校准失败。 二、校准溶液问题的解决方案 校准溶液失效、浓度不准或污染会直接破坏校准基准。首先需核查校准溶液保质期,过期溶液立即更换;现配溶液需使用符合纯度标准的试剂与高纯度去离子水,严格控制称量精度与定容步骤,确保浓度与标注值一致,避免因配制误差导致校准偏差。溶液储存过程中需密封避光,防止微生物滋生或有效成分挥发,若发现溶液出现浑浊、变色或异味,需重新配制。校准前需按浓度梯度有序使用溶液,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进行,每次更换溶液前需用待校准溶液冲洗电极与管路,避免交叉污染;若校准过程中出现读数跳变,需排查是否因溶液混合不均导致,可轻轻搅拌溶液后静置片刻再继续校准,确保溶液浓度均匀稳定。 三、环境条件干扰的解决方案 温度、湿度及电磁干扰会影响校准准确性。温度需控制在仪器规定的校准区间(通常为 20-25℃),若环境温度波动过大,需加装恒温装置(如恒温箱、加热 / 制冷模块),同时启用仪器温度补偿功能,抵消温度对电极响应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避免在通风口、热源或冷源附近进行校准,防止温度骤变导致信号漂移。湿度需维持在 60% 以下,高湿环境易导致仪器电路受潮,需配备除湿设备,校准前检查电极接线处是否存在水汽,若有需用干燥压缩空气吹干。此外,需远离强电磁场(如大功率电机、变压器)与高频干扰源,防止电磁信号干扰电极输出的微弱电化学信号,导致校准数据异常。 四、操作流程不规范的解决方案 操作步骤错误或参数设置不当易引发校准失败。校准前需彻底冲洗电极、管路及反应池,去除残留的前次水样或溶液,避免交叉污染;冲洗后需用滤纸轻轻吸干电极表面水分,防止水珠影响溶液浓度。校准过程中需严格遵循 “先零点校准、后跨度校准” 的顺序,零点校准需使用无有机物的空白溶液(如 0.22μm 滤膜过滤的纯水),确保电极充分响应并稳定读数后再记录数据;跨度校准需选用与实际测量范围匹配的标准溶液,避免浓度过高或过低导致校准曲线线性差。同时需核对仪器参数设置,确认校准模式、响应时间、温度补偿系数等参数与说明书要求一致,若参数有误需及时修正;操作人员需熟悉校准流程,避免因步骤遗漏(如未等待信号稳定)或顺序颠倒导致校准失败。 五、仪器系统故障的解决方案 仪器电路故障、信号处理模块异常会导致校准无结果或偏差过大。首先进入仪器自检模式,查看电极电压、电流信号、泵体工作状态等参数,若提示电路故障或模块异常,需联系专业维修人员检修,避免自行拆解损坏核心部件。若仪器内置数据处理单元故障,可尝试恢复出厂设置后重新进行校准,恢复前需备份历史数据,防止数据丢失。定期清洁仪器内部管路与反应单元,去除残留的有机物结垢,防止管路堵塞影响溶液输送;检查采样泵、蠕动泵等部件是否存在渗漏或转速异常,若有需及时维修或更换,确保校准过程中溶液输送稳定、剂量精准。此外,需定期检查仪器电源稳定性,避免因电压波动导致电路模块损坏,影响校准正常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