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余氯测定仪的检测结果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样品处理环节的规范性。余氯在水样中易受温度、光照、接触空气等因素影响而分解,若样品处理不当,会导致检测值与实际值产生偏差,因此需从采集、保存、预处理及环境控制四个环节建立标准化流程。 一、样品采集需遵循即时性与代表性原则 采集工具应选用玻璃或聚四氟乙烯材质容器,避免使用金属容器,防止材质与余氯发生反应。采集时需让水样缓慢流入容器,直至完全充满且无气泡残留,随即加盖密封,减少水样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采集过程应在 10 分钟内完成,从水体中取出后立即送往检测区域,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导致余氯挥发。 二、样品保存需抑制余氯的自然衰减 若无法立即检测,需向水样中加入专用保存剂,如适量的硫代硫酸钠溶液,通过化学作用稳定余氯成分。保存温度应控制在 2 - 8℃,可将样品容器置于冰浴中,但需避免容器结冰。保存时间不宜超过 2 小时,超过此期限的样品需重新采集,确保检测对象的原始状态未发生显著变化。 三、样品预处理是消除干扰的关键步骤 若水样中存在悬浮颗粒物,需通过 0.45μm 孔径的滤膜过滤,去除颗粒杂质对检测光程的影响。对于浑浊度较高的水样,过滤前可先静置 3 分钟,取上层液体进行过滤,避免滤膜过快堵塞。若水样中含有还原性物质或有机物,需加入相应的掩蔽剂,通过化学反应消除其对余氯检测的干扰,掩蔽剂的添加量需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执行。 四、检测环境控制需保持稳定的物理条件 检测时室温应控制在 20 - 25℃,避免温度剧烈波动影响余氯的化学稳定性。检测区域需避免强光直射,可采用遮光帘或在避光环境中操作,防止紫外线加速余氯分解。样品检测前需先恢复至室温,若从冷藏环境取出,应静置 30 分钟,待温度与室温一致后再进行检测,减少温度差异导致的检测误差。 此外,样品容器的清洗也需规范。使用前需用 10% 硝酸溶液浸泡 24 小时,再用蒸馏水冲洗至少 3 次,去除容器内壁残留的杂质和洗涤剂。每次检测后,容器需立即清洗并干燥存放,避免残留余氯对下一次检测造成污染。 通过以上处理流程,可最大限度减少外界因素对水样中余氯的影响,为台式余氯测定仪提供稳定的检测对象,从而保证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实际操作中,需将各环节的处理参数记录存档,便于后续追溯和流程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