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余氯测定仪通过试剂与水样中余氯的特异性显色反应实现浓度检测,操作过程的规范性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设备使用寿命。需严格遵循操作流程,重点关注样品处理、试剂使用、仪器操作等环节的细节要求,同时做好环境控制与安全防护,确保检测工作高效、可靠开展。 样品处理环节需保障样品的代表性与稳定性,避免预处理不当引发误差。采样时需使用洁净无氯的采样容器,采样前用待检测水样润洗容器 2-3 次,防止容器残留物质与余氯发生反应;采样后需立即检测,若无法即时检测,需按说明书要求添加固定剂(如硫代硫酸钠溶液,需控制添加量),并置于阴凉避光处保存,且保存时间不超过规定时限(通常不超过 24 小时),避免余氯因挥发或光解导致浓度下降。样品预处理时,需按仪器要求调节水样 pH 值至适宜范围(通常 6-8),若水样 pH 值过高或过低,需使用无氯的酸、碱溶液(如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缓慢调节,避免 pH 值剧烈波动影响显色反应;若水样中含有悬浮颗粒物,需用 0.45μm 无氯滤膜过滤,防止颗粒物干扰光信号检测,过滤过程中需确保滤膜与滤器洁净无氯,避免引入污染。 试剂使用需严格遵循规范,防止试剂变质或用量偏差影响检测。使用前需核对试剂名称、浓度及有效期,检查试剂外观(如液体试剂是否浑浊、变色,粉末试剂是否吸潮结块),若出现异常需立即停用并更换;试剂需按储存要求存放(如避光、恒温 5-25℃),开封后需在规定时间内使用完毕,避免长期敞口放置导致试剂失效。配制试剂时需使用无氯超纯水,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比例称量或稀释,确保试剂浓度准确;若为预封装试剂,需一次性全部溶解或使用,禁止剩余试剂留存复用。添加试剂时需按规定顺序依次加入,控制加样速度,避免试剂溅出或气泡产生;加样后需充分混匀水样与试剂(如轻轻振荡比色管),确保反应充分,混匀过程中避免剧烈摇晃导致水样溢出或试剂挥发。 仪器操作需规范流程,保障检测精度与设备安全。开机前需检查仪器电源连接是否稳定,确认仪器处于正常待机状态;首次使用或长期未使用后,需按说明书要求进行预热(通常预热 30 分钟以上),待仪器光源、检测系统稳定后再开展检测。校准操作需定期进行(如每次检测前或每日首次检测),使用标准余氯溶液按浓度由低到高依次测定,绘制标准曲线,确保标准曲线相关系数 R²≥0.999,若校准结果不达标需重新配制标准溶液并再次校准。检测时需将反应后的比色皿外壁擦拭干净(用无尘布蘸取无氯水或乙醇),避免指纹、污渍影响光信号;比色皿需平稳放入检测池,确保位置对齐、池盖闭合严密,防止外界光线干扰;检测过程中需保持仪器周围环境稳定,避免振动、强光直射或温度剧烈变化,防止仪器检测信号波动。检测完成后需及时清理比色皿(用无氯水冲洗干净后倒置晾干),关闭仪器电源,清理操作台面上的试剂残留。 环境控制需营造适宜的检测条件,减少外界干扰。检测环境需保持恒温(通常 20-25℃),避免靠近热源(如暖气、烤箱)或冷源(如空调出风口、冰箱),防止温度波动影响试剂反应速率与仪器性能;相对湿度需控制在 30%-75%,避免高湿度导致仪器电路受潮或试剂吸潮变质,必要时使用除湿机或干燥剂调节湿度。检测区域需保持洁净,远离粉尘、挥发性有机物及含氯气体(如漂白剂挥发气体),防止污染物混入水样或试剂,干扰余氯检测;操作台需平稳、整洁,避免与其他设备(如强电磁设备)近距离放置,防止电磁干扰影响仪器电子系统运行。 安全防护需落实到位,保障操作人员与环境安全。操作人员需佩戴防护手套、护目镜,避免皮肤直接接触试剂(部分余氯检测试剂具有腐蚀性或刺激性);若试剂不慎接触皮肤或眼睛,需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必要时就医。试剂废液需分类收集,不得直接排放至下水道,含氯废液需按环保要求进行中和处理(如加入亚硫酸钠溶液还原余氯)后,交由具备资质的单位处置;废弃试剂包装(如试剂瓶、铝箔袋)需按危险废物管理规定分类回收,避免环境污染。操作过程中需禁止饮食、吸烟,防止试剂误食;检测结束后需及时洗手,清理实验服上的试剂残留,确保操作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