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余氯测定仪通过比色法(如 DPD 显色)检测水中余氯浓度,其检测精度依赖光学系统稳定性、试剂反应活性及比色池清洁度。科学维护需围绕 “防污染、保活性、稳光路” 核心,具体方法如下: 一、日常清洁:避免污染干扰 1、比色池与样品接触部件清洁 每次检测后立即倒空比色池,用纯水冲洗 3 次(去除残留显色液,避免色素沉积),内壁有显色残留时,用 10% 稀盐酸浸泡 5 分钟(溶解有机物沉淀),再用纯水冲洗至无异味。比色池外壁需用专用擦镜纸擦拭(禁止用普通纸巾,防止留下纤维),尤其透光面需无指纹、水珠(影响光线透射)。若检测含悬浮物样品,需在检测前过滤(用 0.45μm 滤膜),避免颗粒附着比色池内壁(颗粒会散射光线导致读数偏高)。 2、仪器外部与进样系统维护 仪器表面每周用蘸有纯水的软布擦拭 1 次(避免使用酒精等有机溶剂,防止外壳老化),操作面板缝隙用软毛刷清理(防止灰尘堆积影响按键灵敏度)。带自动进样功能的仪器,每周需用纯水冲洗进样管路(启动 “管路清洗” 程序,冲洗 3 次),每月用 5% 硝酸溶液冲洗 1 次(去除管路内壁金属离子残留),防止管路堵塞或污染后续样品。 二、核心部件保养:保障检测性能 1、光学系统维护 光源(如 LED 灯)需避免频繁开关(每次开关会缩短使用寿命),仪器闲置时保持待机状态(而非完全断电)。每 3 个月检查光源亮度(通过 “光源自检” 功能),若亮度衰减超过初始值的 20%(表现为空白吸光度升高),需及时更换光源(更换后需重新校准)。单色器(滤光片)需保持干燥,若仪器内部受潮(如南方梅雨季节),可放置硅胶干燥剂(每月更换 1 次),防止滤光片霉变(霉变会导致波长偏移)。 2、试剂储存与使用管理 DPD 显色剂需避光冷藏(2-8℃),启用后保质期为 1 个月(超过后显色灵敏度下降),每次取用后立即盖紧瓶盖(防止氧化失效)。缓冲剂(如磷酸盐缓冲液)需现配现用(最长保存 7 天),出现浑浊或沉淀时禁止使用(会导致显色不均匀)。试剂瓶需专用(贴标签区分),避免与其他药剂混用(如氨氮试剂污染会干扰余氯显色)。 三、定期校准与性能验证 1、校准周期与操作规范 每月用标准余氯溶液(如 0.5mg/L、2.0mg/L)进行单点校准(校准前需按 “空白校准 — 标准校准” 顺序操作),每 3 个月进行一次多点校准(覆盖常用检测量程),确保示值误差≤5%。校准前需预热仪器 30 分钟(让光源达到稳定发光状态),标准溶液需提前恢复至室温(温差>5℃会影响显色反应速度)。若校准发现偏差超过允许范围,需先检查比色池清洁度和试剂有效性(排除非仪器本身问题)。 2、期间核查方法 每周用质控样(已知浓度)验证一次,检测值与标准值偏差需≤3%(偏差过大会导致检测数据不可靠)。核查不合格时,优先检查显色反应时间(需严格按说明书控制,如 DPD 法需显色 3 分钟后立即检测),或重新配制试剂(旧试剂可能失效),仍不合格则需进行全面校准。 四、长期闲置与故障预防 1、闲置期间维护 停用超过 1 周时,需将比色池洗净后倒置存放(避免积水),仪器断电后用防尘罩覆盖(防止灰尘进入光学系统)。试剂需从仪器旁移至冰箱冷藏(避免环境温度波动影响试剂稳定性),再次启用前需重新配制所有试剂,并进行一次完整校准(不可直接使用旧校准参数)。 2、常见故障预防 避免检测高浓度含氯水(如余氯>10mg/L),需稀释后检测(高浓度会导致显色过度,残留液难清洗)。若检测后发现读数持续漂移(如连续 3 次读数差异>2%),需检查比色池是否有气泡(轻敲比色池排出)或温度是否稳定(环境温差需≤2℃)。长期使用后若出现 “低浓度样品检测值波动大”,可能是比色池透光面磨损(需更换比色池),更换后需验证透光率(用纯水测吸光度,应与新池接近)。 维护的核心是 “预防为主”:比色池污染、试剂失效是导致检测误差的主要原因(占故障的 70% 以上)。通过规范清洁频率、控制试剂时效、定期校准验证,可使仪器保持 90% 以上的初始检测精度(示值误差≤3%),延长核心部件使用寿命(光源寿命可达 2000 小时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