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总磷监测仪的进样系统是保障水样稳定输送至检测单元的核心环节,若因杂质堆积、试剂残留或生物附着引发堵塞,会导致水样供应中断、检测数据失真甚至仪器故障,影响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等场景的监测连续性。需通过系统化的排查、分级处理与预防措施,高效解决进样堵塞问题,确保仪器持续稳定运行。 一、进样堵塞的精准排查 处理堵塞前需先定位堵塞位置与成因,避免盲目操作造成部件损伤。首先检查进样管路外观,查看是否存在明显弯折、鼓胀或异物附着,重点排查管路接口、阀门及过滤器(若配备)等易截留杂质的部位;同时观察仪器运行状态,若进样泵运行噪声异常增大、进样流量显著下降(低于仪器规定值的 80%)或出现 “进样超时” 报警,可初步判断存在堵塞。随后关闭仪器电源,拆卸进样系统部件进行分段排查:先取下进样针头 / 采样管,用洁净吸管吸取超纯水冲洗,观察水流是否顺畅,判断前端管路是否堵塞;再检查进样泵内的泵管 / 柱塞,查看是否有杂质卡滞或试剂结晶残留;最后排查进样阀与混合反应单元的连接管路,若拆卸后发现管路内壁有明显污垢、絮状物或结晶,即可确定堵塞位置。此外,需结合监测水体特性分析堵塞成因 —— 若水体含大量悬浮颗粒,多为物理性杂质堵塞;若长期未清理试剂管路,可能是试剂反应残留(如磷钼蓝络合物沉淀)导致化学性堵塞;若水体藻类丰富,易因生物附着形成生物膜堵塞,为后续处理提供依据。 二、分级实施堵塞处理,恢复进样通畅 根据堵塞程度(轻度、中度、重度)采取差异化处理方法,兼顾高效疏通与部件保护。 (一)轻度堵塞:物理冲洗为主 若仅为轻微杂质附着或少量试剂残留,可采用物理冲洗法。用超纯水(电阻率≥18 MΩ・cm)通过注射器或专用冲洗装置,从进样口反向注入管路,利用水流压力冲散堵塞物,冲洗时需控制水压(不超过 0.2MPa),避免压力过大损坏管路或阀门;对于可拆卸的过滤器、进样针头,可取下后用超声波清洗仪(功率 300-500W)清洗 5-10 分钟,清除附着的微小杂质,清洗后用超纯水冲洗晾干再装回。若为生物膜轻度附着,可先用 5%-10% 的稀盐酸溶液(或仪器说明书推荐的弱酸性清洗剂)浸泡管路 10-15 分钟,溶解生物膜后再用超纯水冲洗,中和残留酸液,防止腐蚀管路。 (二)中度堵塞:化学溶解与物理疏通结合 当物理冲洗无效,且堵塞物为试剂结晶或顽固有机物时,需采用化学溶解法。针对磷钼蓝等试剂残留沉淀,可使用 2%-5% 的氢氧化钠溶液浸泡进样管路与部件(浸泡时间根据堵塞程度调整,通常 15-30 分钟),利用碱性环境溶解沉淀;若为碳酸钙等水垢类堵塞,可选用 10% 的柠檬酸溶液浸泡,避免使用强酸(如盐酸浓度过高)腐蚀管路材质(如 PVC、PE 管)。化学浸泡后,需用超纯水反复冲洗管路(至少 3 次),直至流出水的 pH 值呈中性,再通过压缩空气(压力 0.1-0.15MPa)吹干管路内残留水分,防止冲洗后的杂质再次沉积。对于进样阀内的堵塞,可拆解阀门阀芯,用软毛刷蘸取专用清洗剂轻轻刷洗阀芯沟槽,清除卡滞的杂质,组装时需涂抹少量食品级润滑脂,确保阀芯转动灵活。 (三)重度堵塞:部件拆解与更换 若堵塞严重(如管路完全不通、化学溶解无效),需拆解进样系统核心部件处理。先拆卸进样泵,检查泵管是否因长期使用老化、内壁附着大量杂质导致堵塞,若泵管破损或堵塞无法清理,需更换同型号泵管;对于进样管路,若内壁形成坚硬污垢层,可裁剪堵塞段管路(确保剩余管路长度满足仪器要求),更换新的同规格管路(如 Φ4mm 的 PE 管),管路接口需用专用卡箍或密封胶密封,防止漏水或进气。若堵塞位置位于混合反应单元的进样通道,需按仪器说明书步骤拆解单元外壳,用细铁丝(头部磨圆,避免划伤通道)轻轻疏通通道内的堵塞物,或用专用疏通针(仪器配件)清理,完成后组装并进行密封性测试,确保无泄漏后再启动仪器。 三、堵塞预防措施,降低复发概率 处理堵塞后需建立预防机制,减少堵塞复发。定期(建议每 1-2 周)对进样系统进行预防性清洗,用超纯水冲洗管路、阀门与过滤器,每月进行一次化学预防性维护(如用弱酸性清洗剂浸泡管路,防止水垢与生物膜形成);根据监测水体杂质含量,为进样口加装适配的前置过滤器(如 5-10μm 孔径的滤网),并每周检查滤网污染情况,及时清洗或更换,避免杂质进入后续管路;优化进样参数,如适当提高进样流量(在仪器允许范围内)、缩短进样间隔,减少杂质在管路内的滞留时间;若监测水体藻类丰富,可在进样管路前端加装紫外线杀菌模块,定期开启抑制生物生长。此外,每次更换试剂后,需用超纯水冲洗试剂管路与进样系统,避免不同试剂混合产生沉淀堵塞管路,确保进样管理长期通畅。 通过上述排查、分级处理与预防措施,可高效解决在线总磷监测仪进样堵塞问题,恢复仪器进样稳定性,保障总磷浓度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连续性,为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等场景的水质管控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