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余氯检测仪的耗材(如余氯电极、参比电极、电解液、校准溶液、过滤部件等)直接影响检测性能,规范的耗材管理是保障仪器长期稳定运行、数据准确可靠的关键。本规范围绕耗材 “选型 - 储存 - 使用 - 更换 - 废弃” 全流程,明确各环节管理要求,为耗材管理提供标准化指引。 
一、耗材分类与选型:确保适配性与合规性 耗材选型需匹配仪器型号与检测需求,优先选择合规、优质的产品,从源头减少质量风险。一是核心电极类耗材选型:余氯电极需选用与仪器检测原理(如恒电压法、电流法)适配的型号,确保电极敏感膜材质(如铂金、金)符合检测精度要求,优先选择厂家原装或经认证的兼容电极,避免因电极参数不匹配导致响应异常;参比电极需确认电解液类型(如氯化钾溶液)与浓度,确保与余氯电极配套使用,防止参比电位漂移影响检测结果;选购时需核查电极的生产日期与保质期,避免使用临近过期或存放过久的电极。二是辅助耗材选型:电解液需选择分析纯级别,浓度需严格遵循仪器说明书要求(如 3mol/L 氯化钾溶液),避免因纯度不足或浓度偏差导致参比电极性能下降;校准溶液需选用有证标准物质,浓度覆盖仪器测量范围(如 0.1mg/L、1mg/L、10mg/L),确保校准准确性;过滤部件(如采样滤网、滤芯)需根据水样杂质含量选择孔径(通常为 5-50μm),材质需耐氯腐蚀(如聚四氟乙烯),防止滤网被余氯氧化或堵塞。三是合规性审核:优先采购具备生产资质、质量检测报告的耗材,拒绝三无产品;对涉及安全的耗材(如腐蚀性电解液),需确认产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明确运输、储存及应急处理要求,确保选型符合实验室安全规范。 二、耗材储存管理:保障性能稳定 科学储存是维持耗材活性、延长使用寿命的核心,需按耗材特性分类管控,避免储存不当导致性能衰减。一是分类分区储存:将电极与液体耗材分开存放,电极需置于专用包装盒内,避免挤压碰撞损坏敏感膜;电解液、校准溶液等液体耗材需存放在阴凉避光处(温度 5-25℃),防止高温或光照导致浓度变化(如校准溶液失效、电解液挥发);易吸潮的固体耗材(如干燥的参比电极盐桥)需密封存放于干燥器中,湿度控制在≤60%,避免吸潮结块。二是电极专项储存:未启用的新电极需按说明书要求储存,部分余氯电极需浸泡在专用保护液中,防止敏感膜干燥龟裂;停用的旧电极需清洗干净(用去离子水冲洗),吸干表面水分后套上密封保护套,内置少量干燥剂,避免敏感膜暴露在空气中氧化或污染;参比电极若需长期储存,需排空电解液或更换新电解液,防止电解液变质腐蚀电极内部。三是储存标识与台账:所有耗材需贴清晰标识,注明名称、型号、规格、批次、有效期、储存要求;建立耗材台账,详细记录采购日期、数量、领用时间、使用量及剩余量,定期盘点(如每周一次),对临近有效期(如剩余 1 个月)的耗材优先领用,过期耗材及时标记隔离,严禁误用。 三、耗材使用规范:避免操作不当引发误差 耗材使用过程需严格遵循操作流程,确保用量精准、避免污染,维持检测稳定性。一是电极使用规范:电极安装前需检查敏感膜是否完好,有无划痕、破损或污染,若存在异常需更换;安装时需轻拿轻放,避免用力扭转电极,确保电极与仪器接口接触紧密,同时注意电极插入深度符合要求,防止因接触不良或位置偏差导致信号波动;使用过程中需定期用去离子水清洁电极表面,去除附着的杂质或盐霜,清洁时禁用硬物擦拭敏感膜,避免损伤。二是液体耗材使用规范:电解液添加需使用洁净的移液器具,避免污染,添加量需至电极规定刻度,不可过多溢出或过少导致电极干烧;校准溶液使用前需摇匀,确保浓度均匀,取用后立即盖紧瓶盖,防止挥发或污染,单次未用完的校准溶液需标注启用时间,按规定期限使用(如开封后 7 天内),超期需废弃;液体耗材使用时需佩戴防护用品(如耐酸手套),若不慎洒落,需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防止腐蚀仪器或台面。三是过滤部件使用规范:滤网、滤芯需在清洁环境下安装,避免安装过程中引入杂质;使用过程中需定期检查过滤效果,若发现水样流量减小或浑浊度升高,需及时清洗或更换,清洗时需用去离子水反向冲洗,避免杂质堵塞滤网孔径;更换后的旧过滤部件需按垃圾分类处置,不可随意丢弃。 四、耗材更换与维护:保障仪器持续运行 耗材需按规定周期更换,同时结合实际使用情况动态调整,避免因耗材老化导致检测故障。一是制定更换周期:根据仪器说明书与实际使用频率,制定耗材更换计划,余氯电极通常每 3-6 个月更换一次(或根据响应性能判断),参比电极电解液每 1-2 个月补充或更换一次,过滤部件每 2-4 周更换一次;建立更换记录,详细记录更换日期、耗材型号、更换人员及更换前后的仪器状态(如检测值偏差),便于追溯。二是更换操作规范:更换电极前需切断仪器电源,排空检测池内水样,避免水样泄漏;更换后需进行零点校准与量程校准,确保电极性能正常,校准后用标准溶液验证,检测值与理论值偏差需≤±5%;更换电解液时需彻底排空旧电解液,用去离子水冲洗电极内部,再加入新电解液,避免新旧电解液混合导致浓度偏差。三是维护与性能验证:定期(如每周)检查耗材状态,余氯电极需监测响应时间与灵敏度,若响应迟缓或灵敏度下降,需进行活化处理(如浸泡在活化液中),活化无效则及时更换;校准溶液需定期核查浓度,若怀疑浓度变化,需用更高等级的标准物质验证,确保校准有效性;过滤部件需检查是否存在破损,若有破损需立即更换,防止杂质进入仪器内部。 五、耗材废弃处置:合规与安全并重 废弃耗材需遵循环保与安全规定,避免环境污染与人员伤害。一是分类收集处置:废弃电极需按危险废物分类收集,不可混入生活垃圾,含重金属的电极(如铂金电极)需单独存放,交由具备资质的单位回收处理;废弃电解液、校准溶液等液体耗材需倒入专用耐腐蚀废液桶,分类收集酸性、碱性废液,禁止混合倾倒引发化学反应;废弃过滤部件若未沾染有害物质,可按一般固体废物处置,若沾染腐蚀性或有毒物质,需归入危险废物。二是安全防护措施:处置废弃耗材时需佩戴防护用品(如手套、护目镜),避免直接接触有害物质;倾倒液体废弃耗材时需在通风橱内操作,防止挥发性气体吸入;若发生废弃耗材泄漏,需按 MSDS 要求采取应急措施,如用吸附材料吸收、用中和剂处理。三是合规记录:建立废弃耗材处置台账,记录处置日期、种类、数量、处置单位及转移联单,确保处置流程可追溯,符合环保部门要求,避免因违规处置引发法律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