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式浊度测定仪通过检测水样对光的散射或透射程度计算浊度,比色皿作为水样承载容器,其内壁洁净度直接影响光信号传递,若残留污渍、划痕或水渍,会导致检测值偏高或数据波动。需明确比色皿清洁的具体要求,规范清洁流程,确保检测结果可靠。 一、清洁时机要求:及时清洁,避免污渍固化 比色皿需在特定场景下及时清洁,防止残留物质长期附着难以去除,具体包括三类关键时机: 一是每次检测完成后立即清洁。检测后的水样若含悬浮物、有机物或矿物质,长时间放置会在比色皿内壁形成沉积,尤其含高浓度钙、镁离子的水样,干燥后会形成水垢,增加清洁难度。需在检测结束后 10 分钟内启动清洁流程,避免污渍固化。 二是检测不同类型水样前清洁。若从检测高浊度水样切换至低浊度水样(如从工业废水检测转为饮用水检测),需彻底清洁比色皿,防止高浊度水样残留污染低浊度水样,导致检测值偏高。即使连续检测同类型水样,每检测 5-10 个样品后也需抽检比色皿清洁度,若发现内壁有明显污渍,立即清洁。 三是长期闲置前后清洁。比色皿闲置前需彻底清洁并干燥,避免残留物质在储存期间腐蚀内壁;重新启用前,需再次清洁去除储存过程中可能附着的灰尘,防止污染待检测水样。 二、清洁流程要求:分步操作,避免损伤比色皿 清洁需遵循 “预处理 - 主体清洁 - 漂洗 - 干燥” 的分步流程,每一步骤均有明确操作要求,确保清洁效果的同时保护比色皿: 预处理阶段,先将比色皿内残留水样倒出,用自来水轻柔冲洗内壁 2-3 次,初步去除大部分可溶性杂质与悬浮颗粒,冲洗时水流需沿内壁缓慢注入,避免水流过强冲击内壁导致划痕;若水样含油性物质或粘性杂质,可先用少量温水(30-40℃)浸泡 5 分钟,软化污渍后再冲洗。 主体清洁阶段,需根据污渍类型选择适配清洁方式:针对普通污渍(如悬浮物、轻度水垢),用软毛刷(刷毛材质为尼龙,刷头直径小于比色皿口径)蘸取稀释的中性清洁剂(如洗洁精溶液,浓度 0.5%-1%),轻轻刷洗内壁,刷洗方向需沿同一方向(如顺时针),避免来回摩擦造成划痕;针对顽固污渍(如重度水垢、有机物残留),可将比色皿浸泡在专用清洁剂(如稀盐酸溶液、柠檬酸溶液,浓度按比色皿材质适配)中 10-15 分钟,期间每隔 5 分钟轻轻晃动一次,加速污渍溶解,浸泡后用软毛刷轻刷内壁,不可用硬质工具(如钢丝球、刮勺)刮擦,防止损伤光学表面。 漂洗阶段,清洁后需用纯水(如超纯水、蒸馏水)冲洗比色皿内壁 3-5 次,确保无清洁剂残留,每次冲洗后需将比色皿倒置沥干水分,再进行下一次冲洗;最后一次漂洗后,需检查内壁是否有水滴残留,若有残留需用洁净的无绒纸巾(如镜头纸)轻轻吸干,吸干时纸巾需紧贴内壁缓慢移动,避免用力摩擦。 干燥阶段,清洁后的比色皿需置于无尘、阴凉的环境中自然晾干,不可采用高温烘干(如烤箱烘干),高温会导致比色皿材质变形(如塑料比色皿)或光学性能改变(如石英比色皿);也不可用压缩空气吹干,避免空气中的灰尘随气流附着在内壁。 三、清洁剂选择要求:适配材质,避免腐蚀损伤 比色皿材质不同(常见为玻璃、石英、塑料),对清洁剂的耐受性不同,需根据材质选择安全适配的清洁剂,避免腐蚀内壁: 玻璃比色皿可耐受中性、弱酸性清洁剂,如稀释的洗洁精、柠檬酸溶液、稀盐酸溶液(浓度≤5%),不可使用强碱性清洁剂(如氢氧化钠溶液),强碱会腐蚀玻璃表面,导致内壁粗糙,影响透光率;石英比色皿化学稳定性较强,可使用稀硝酸溶液(浓度≤10%)清洁顽固污渍,但需避免长时间浸泡(不超过 20 分钟),防止石英表面被氧化;塑料比色皿(如聚四氟乙烯材质)耐受性较差,仅可使用中性清洁剂(如专用塑料清洁剂、稀释洗洁精),不可使用酸、碱性清洁剂或有机溶剂(如酒精、丙酮),避免材质溶解、变形或表面发毛。 此外,清洁剂需为分析纯级别,避免含杂质(如悬浮物、金属离子),防止清洁过程中引入新污染物;清洁剂浓度需严格控制,浓度过高会增加残留风险与腐蚀风险,浓度过低则无法有效去除污渍。 四、清洁后验证要求:检测洁净度,确保无残留 清洁后的比色皿需通过特定方法验证洁净度,确认无污渍、无清洁剂残留后才能投入使用,验证方法包括三类: 一是目视检查。在自然光或白光下,将比色皿倒置,观察内壁是否有明显污渍、划痕、水渍或清洁剂残留(如内壁出现彩虹色光斑,可能为清洁剂残留),若发现异常需重新清洁。 二是空白检测验证。向清洁后的比色皿中注入纯空白水(与检测用空白水一致),放入浊度测定仪中进行空白检测,若空白值超过设备规定的最大空白允许值(通常≤0.1NTU),说明比色皿存在残留污染,需重新清洁;连续检测 3 次空白值,若数值波动超过 ±0.05NTU,也需重新清洁,确保比色皿稳定性。 三是透光率检查。对于透射光浊度仪,可检测比色皿的透光率,将清洁后的比色皿装满纯水,放入仪器中,对比其透光率与标准洁净比色皿的透光率,若差值超过 2%,说明比色皿内壁存在污染或划痕,需更换或重新清洁。 五、储存保养要求:规范存放,延长使用寿命 清洁后的比色皿需规范储存,避免储存过程中受损或污染,储存要求包括: 储存环境需满足无尘、阴凉、干燥的条件,温度控制在 15-30℃,相对湿度≤60%,避免阳光直射或靠近热源(如暖气、仪器散热口),防止比色皿材质老化、变形;储存容器需为专用比色皿盒,盒内垫有柔软的泡沫或绒布,每个比色皿独立放置在对应的凹槽中,避免相互碰撞导致划痕或破损;玻璃、石英比色皿储存时需避免与塑料材质长期接触,防止塑料释放的小分子物质附着在玻璃表面;储存期间需定期(每 2 周)检查比色皿状态,若发现内壁有灰尘或轻微污染,需重新清洁后再储存。 此外,比色皿需按材质、规格分类储存,不可混合存放(如玻璃比色皿与塑料比色皿分开存放),同时在比色皿盒上标注使用状态(如 “已校准”“待清洁”),避免误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