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浊度测定仪的日常保养需围绕光学系统稳定性、反应体系洁净度及机械部件灵活性展开,通过规律性维护减少污染干扰与设备损耗,确保浊度检测的重复性与准确性。保养工作需结合其检测原理(基于光散射或透射的比色法),针对性保护核心元件并预防常见故障。 一、光学系统的保养是维持检测精度的核心 需每日清洁比色皿插槽与光学窗口,使用专用镜头纸蘸取无水乙醇沿同一方向轻擦,去除指纹、灰尘等附着物,避免刮伤透光表面。每周检查光源(如钨灯、LED)的发光强度,若出现闪烁或亮度衰减需及时更换同型号光源,更换后需预热 30 分钟确保光强稳定。每月校准光路对准度,通过仪器自带的校准程序调整发射与接收光路的同轴性,防止光束偏移导致的测量偏差。光学滤镜需避免接触潮湿环境,若表面出现霉斑需立即用干燥镜头纸处理,严重时更换滤镜组件。 二、反应容器与试剂系统的保养需防范污染与堵塞 比色皿使用后立即用去离子水冲洗 3 次,倒扣在洁净滤纸上晾干,长期不用时需存放于干燥盒内,避免与有机溶剂接触。试剂管路每周用去离子水冲洗一次,清除内壁残留的试剂结晶或颗粒物,对于易沉淀的试剂(如硫酸肼、六次甲基四胺),需每日检查管路通畅性,发现堵塞时用专用通管器轻柔疏通,禁止使用硬质工具以免划伤管壁。试剂瓶需定期清洁外壁,更换试剂时彻底清洗瓶体,避免不同批次试剂交叉污染,瓶盖密封垫老化时及时更换,防止试剂挥发或吸潮变质。 三、机械与电路部分的保养需保障运行稳定性 进样泵与搅拌装置需每周检查运行状态,清除泵管内的气泡,调整泵压至规定范围(通常 0.1-0.3MPa),若发现泵管老化开裂需立即更换。搅拌桨叶每月拆卸清洁,去除表面附着的反应物残留,检查轴承灵活性,必要时添加专用润滑剂。电路接口需保持干燥清洁,每月用棉签蘸无水乙醇擦拭插头针脚,去除氧化层,连接时确保插拔到位,避免接触不良导致的信号中断。仪器外壳每周用软布蘸中性清洁剂擦拭,去除表面污渍,散热孔需定期清理灰尘,防止通风不良造成内部元件过热。 四、校准与性能验证的定期执行是保养的重要环节 每两周进行一次零点校准,使用经认证的零浊度水(如超纯水),确保基准值稳定;每月进行跨度校准,选用至少两个浓度点的标准浊度溶液,验证仪器在不同量程段的响应线性。校准前需将仪器与标准溶液在室温下平衡 2 小时,避免温度差异影响测量。每次校准后记录校准曲线参数与偏差值,若偏差超出允许范围(通常 ±2%),需排查光学系统或试剂问题并重新校准。每季度进行一次重复性验证,对同一标准溶液连续测量 6 次,相对标准偏差需小于 3%,确保仪器性能稳定。 五、环境与存储条件的控制需配合保养工作 仪器需放置在防震、防尘的工作台面,避免阳光直射或靠近热源,工作环境温度维持在 15-30℃,相对湿度不超过 70%。长期不用时需断开电源,拆除所有管路连接,将试剂彻底清空,比色皿与可拆卸部件单独存放于干燥箱内。重新启用前需进行全面检查,清洁光学系统并执行校准程序,确认各项指标正常后方可投入使用。 六、保养记录与问题追踪需形成规范流程 每次保养后详细记录操作内容、更换的部件、校准数据及仪器状态,注明日期与操作人员。建立故障台账,统计常见问题(如光源故障、管路堵塞)的发生频率,分析原因并优化保养频率或方法。对于反复出现的异常,需联系厂家技术支持进行深度检修,避免小故障积累导致设备损坏。 通过系统性执行上述保养措施,可有效延长台式浊度测定仪的使用寿命,降低检测误差,确保其持续为水质浊度分析提供可靠数据,同时减少突发故障带来的停机损失,提升实验室常规检测的效率与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