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COD测定仪的检测结果易受水样中复杂基质影响,需通过系统性抗干扰措施消除各类干扰因素,确保氧化反应充分且特异性进行,保障COD值测定的准确性。抗干扰措施需结合重铬酸钾法或高锰酸钾法的反应特性,针对性解决还原性物质、悬浮颗粒物、色度及金属离子等带来的干扰问题。 一、样品预处理是抗干扰的首要环节 对于含大量悬浮颗粒物的水样,需通过离心(3000r/min,10 分钟)或 0.45μm 滤膜过滤去除颗粒物,避免其吸附试剂或遮挡光程影响比色。若水样色度较高(超过 50 度),需进行脱色处理,可加入适量活性炭吸附色素后过滤,或采用稀释法降低色度占比,稀释倍数需确保待测 COD 值处于仪器检测线性范围内。对于含挥发性有机物的水样,需在密闭容器中进行预处理,防止有机物挥发损失,同时避免操作过程中引入外界污染物。 二、试剂体系优化可增强抗干扰能力 选用高浓度重铬酸钾溶液(如 0.25mol/L)作为氧化剂,提高对复杂有机物的氧化能力,同时加入过量硫酸银作为催化剂,促进直链烃类化合物的氧化。针对氯离子干扰,需在消解前加入硫酸汞,使其与氯离子形成稳定络合物,硫酸汞加入量按 m(HgSO₄):m(Cl⁻)≥10:1 的比例控制,确保氯离子完全被掩蔽。消解液中的硫酸浓度需维持在 9mol/L 左右,营造强酸性环境抑制微生物活性,避免其消耗氧化剂导致结果偏低。 三、消解条件控制需抑制干扰反应 消解温度需严格控制在 165±2℃,温度过低会导致氧化不完全,过高则可能引发副反应(如硫酸分解产生氧气)。消解时间根据水样复杂度设定为 20-60 分钟,确保难降解有机物充分氧化,同时避免过长时间消解导致的试剂分解。采用密封消解管进行反应,减少挥发性物质损失,同时防止外界氧气进入影响氧化还原平衡。消解过程中需保持加热均匀,避免局部过热导致的反应偏差。 四、仪器参数设置需适配抗干扰需求 比色波长选择需避开干扰物质的特征吸收峰,重铬酸钾法通常选用 600nm 左右波长,减少有色干扰物的影响。空白校正需使用与水样同体积的去离子水,按相同流程进行消解比色,消除试剂本底与操作环境带来的系统误差。对于高 COD 值水样(超过检测上限),需进行梯度稀释,确保测量值处于仪器最佳响应区间,稀释操作需使用校准过的移液器具,避免体积误差。 五、干扰物质的特异性去除需针对性处理 对于含亚硝酸盐、硫化物等还原性无机物的水样,需在消解前加入氨基磺酸或过氧化氢,将亚硝酸盐氧化为硝酸盐,硫化物转化为硫酸盐,消除其对氧化剂的消耗。若水样中含高价金属离子(如 Fe³⁺、Cu²⁺),可加入硫代硫酸钠或抗坏血酸还原为低价态,避免其催化分解氧化剂。对于含油类物质的水样,需用正己烷萃取去除油分后再检测,萃取过程需严格控制振荡时间与静置分层条件,防止有机物损失。 六、质量控制措施需贯穿检测全程 每批次样品需同步做空白试验与平行样检测,空白值需稳定在允许范围内(通常≤5mg/L),平行样相对偏差需≤10%,确保操作一致性。使用标准参考物质验证抗干扰效果,测定值需在标准值不确定度范围内,否则需重新排查干扰因素。定期清洁仪器比色池与光学系统,去除残留试剂与污渍,避免其对光信号的吸收或散射干扰。记录水样中主要干扰物质类型及处理方法,为同类水样检测提供参考。 通过综合应用上述抗干扰措施,可有效降低各类因素对台式COD测定仪检测结果的影响,确保测定值能真实反映水样中有机物的污染程度。抗干扰的核心在于通过预处理消除物理干扰,通过试剂优化抑制化学干扰,通过仪器参数调整减少光学干扰,最终实现COD值的精准测定,为水质污染评价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