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氯废水的 COD 检测核心是抑制氯离子干扰,避免其在强酸性条件下与重铬酸钾(COD 测定常用氧化剂)反应生成氯气,导致氧化剂消耗增加、检测结果虚高。操作需遵循 “干扰优先抑制、试剂精准适配、流程严格控温” 原则,通过专用试剂、前处理手段及参数优化,将氯离子干扰降至最低,确保 COD 检测值偏差符合标准要求(通常相对误差≤±10%),准确反映废水有机物污染程度。 一、检测前准备工作 试剂选择与配制:选用高氯废水专用 COD 检测试剂,氧化剂需提高重铬酸钾浓度(通常为 0.25mol/L,常规废水为 0.05mol/L),增强氧化剂对有机物的氧化能力,同时加入硫酸汞作为氯离子掩蔽剂(硫酸汞与氯离子质量比≥10:1,确保充分络合氯离子);催化剂选用硫酸银 - 硫酸溶液,银离子可进一步抑制氯离子与重铬酸钾的反应,且需控制硫酸浓度(通常为 98% 浓硫酸,维持强酸性反应环境);配制氯离子标准溶液(如 1000mg/L 氯化钠溶液),用于验证掩蔽效果;所有试剂需现配现用,硫酸汞需避光存储,防止失效。 器具与仪器准备:准备无油污染的玻璃器具(如消解管、移液管、容量瓶),提前用稀硝酸浸泡去除残留氯离子,再用去离子水冲洗至中性;检查 COD 测定仪的消解模块(需支持 165℃±2℃恒温,且控温精度≤±1℃)、光学检测单元(确保吸光度检测范围适配高浓度氧化剂体系)是否正常;准备氯离子浓度计,用于测定废水实际氯离子含量,以便调整掩蔽剂用量;若废水浊度较高,需提前备好 0.45μm 微孔滤膜(醋酸纤维材质),用于预处理除浊。 二、水样预处理与干扰抑制 氯离子浓度测定与掩蔽剂调整:取适量废水样品,用氯离子浓度计测定氯离子含量,若浓度≤5000mg/L,按硫酸汞与氯离子 10:1 的比例加入掩蔽剂;若浓度>5000mg/L,需先将废水稀释(用无 COD 去离子水稀释至氯离子浓度≤5000mg/L),再按比例补加硫酸汞,确保掩蔽剂足量;稀释时需记录稀释倍数,便于最终 COD 结果换算,且稀释后水样 COD 浓度需落在仪器检测量程内(避免低于量程下限导致误差增大)。 除浊与杂质去除:若废水含悬浮物、胶体等杂质,需先经 0.45μm 微孔滤膜过滤,去除浊度干扰(避免悬浮物吸附试剂或影响吸光度检测);过滤前需用少量废水润洗滤膜与漏斗,减少水样损失;若废水含还原性物质(如亚硝酸盐、硫化物),需加入少量氨基磺酸(每 100mL 水样加入 0.1-0.2g),消除还原性物质对氧化剂的消耗,避免 COD 检测值偏高。 三、检测流程优化操作 样品与试剂加样:按仪器规定体积(通常为 2-5mL)取预处理后的废水样品,加入专用消解管中;依次加入硫酸汞掩蔽剂(按氯离子含量计算用量,不可过量,避免汞离子影响后续检测)、重铬酸钾氧化剂(确保氧化剂过量,理论用量需为水样 COD 理论值的 3-5 倍)、硫酸银 - 硫酸催化剂,每加一种试剂需轻轻摇匀,避免剧烈振荡产生气泡;加样时需使用专用移液管,禁止不同试剂共用,防止交叉污染。 消解过程控制:将消解管放入 COD 测定仪的消解模块,盖紧密封盖(防止氯气泄漏导致氧化剂损失),设定消解温度为 165℃,消解时间延长至 30 分钟(常规废水为 15 分钟,延长时间确保有机物充分氧化,同时抑制氯离子反应);消解过程中需监控仪器控温状态,若温度波动超 ±2℃,需暂停消解,待温度稳定后重新开始,避免温度异常影响反应效率。 冷却与光学检测:消解完成后,取出消解管,在室温下冷却至 40℃以下(不可骤冷,防止玻璃管破裂),期间不可打开密封盖,避免氯气逸出后空气进入影响检测;冷却后将消解管放入仪器比色槽,确保管外壁无污渍、水珠,启动光学检测功能,仪器通过吸光度变化计算 COD 浓度;检测时需同步做空白实验(用无 COD 去离子水替代水样,其他步骤相同),扣除空白值对结果的影响。 四、结果换算与验证 结果换算与修正:若水样经稀释,需将仪器检测值乘以稀释倍数,得到废水实际 COD 浓度;若氯离子浓度较高(3000-5000mg/L),需按仪器说明书提供的氯离子修正公式(通常为 COD 修正值 = 检测值 - 氯离子校正系数 × 氯离子浓度)对结果进行修正,消除残留氯离子干扰;记录修正过程与参数,确保结果可追溯。 准确性验证:取高氯废水标准样品(已知 COD 值与氯离子浓度,如 COD=200mg/L、氯离子 = 5000mg/L),按相同流程检测,对比检测值与标准值,偏差需≤±10%,证明检测方法可靠;做加标回收率实验,向废水样品中加入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溶液(已知 COD 值),检测加标后 COD 值,回收率需在 90%-110% 范围内,验证方法准确性;若偏差或回收率超标,需重新检查掩蔽剂用量、消解温度或仪器校准状态,调整后重新检测。 五、注意事项与安全防护 操作注意事项:硫酸汞为有毒试剂,需佩戴耐酸碱手套、防护眼镜操作,避免皮肤接触;消解过程中消解管温度较高,需用隔热手套取放,防止烫伤;检测后含汞废液需单独收集,交由具备资质的单位处置,不可随意排放;仪器需每月用高氯废水标准样品校准,确保检测精度。 干扰再控制:若废水含高浓度氨氮(>1000mg/L),需加入少量氢氧化钠调节 pH 至 11-12,加热去除氨氮后再检测,避免氨氮在强酸性条件下与氧化剂反应;若废水含油类物质,需用四氯化碳萃取除油,防止油类吸附于消解管内壁影响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