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COD测定仪的季度校准需遵循标准化流程,通过系统的校准操作确保仪器测量精度,操作指南涵盖校准前准备、标准溶液配置、校准步骤、结果验证及记录归档等环节,以保障校准结果的可靠性与可追溯性。 一、校准前的准备工作 需检查仪器状态,确保开机后运行正常,无异常提示或故障报警,光学系统、加热模块等核心部件功能完好。清理比色皿及反应容器,去除残留污渍或划痕,避免影响吸光度测量。准备符合标准的 COD 校准用标准溶液,确认其浓度等级覆盖仪器常用测量范围,且在有效期内,标签清晰可辨。同时,准备专用移液器具、计时器及记录本,移液器具需经校准合格,确保移液精度。 二、标准溶液的配置 根据仪器校准要求,将标准储备液按比例稀释为系列浓度的标准工作液,稀释过程需使用无 CO₂的纯水,避免引入干扰物质。配置时需遵循 “先稀后浓” 的原则,防止高浓度溶液污染低浓度溶液,每个浓度梯度的工作液需单独存放,贴好标签注明浓度及配置日期。配置完成后需检查溶液均匀性,避免沉淀或分层,确保校准用标准溶液浓度准确。 三、校准操作步骤 首先进行仪器预热,待仪器光学系统及温控模块达到稳定状态后开始校准。将空白溶液(纯水溶液)注入比色皿,放入仪器进行零点校准,仪器自动记录空白吸光度值,作为测量基准。随后按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测量系列标准工作液的吸光度,每个浓度点需重复测量 2-3 次,取平均值作为该浓度的响应值,避免单次测量误差影响校准曲线精度。测量过程中需确保比色皿外壁洁净无水渍,放置位置准确,避免光线折射偏差。 四、校准曲线的绘制与验证 仪器根据系列标准工作液的浓度及对应吸光度值,自动绘制校准曲线,操作人员需检查曲线的线性相关性,确保相关系数符合仪器规定要求。若线性偏差过大,需重新配置标准溶液并再次校准,排查是否因溶液变质、操作失误或仪器故障导致偏差。校准曲线通过验证后,需使用中间浓度的标准溶液进行单点验证,测量值与标准值的偏差需在允许范围内,确认校准有效性。 五、校准后的仪器调整与维护 根据校准结果,若仪器测量值存在系统性偏差,需按仪器说明书进行参数修正,确保测量精度。校准完成后,清理所有使用过的容器及器具,将剩余标准溶液按规定保存或处置。对比色皿及仪器光学部件进行清洁,去除残留试剂,关闭仪器时按正常关机程序操作,避免数据丢失。 六、记录与归档 校准过程中需记录仪器型号、校准日期、环境温度、标准溶液信息、系列浓度值及对应吸光度、校准曲线参数、验证结果等信息,记录需清晰准确,由操作人员签字确认。校准记录与仪器校准证书、标准溶液证书等资料一并归档保存,保存期限符合相关规定,为后续仪器溯源及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季度校准操作指南,可确保试剂法台式COD测定仪的测量精度持续符合要求,为COD检测数据的准确性提供可靠保障,满足水质监测与分析的质量控制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