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式COD测定仪通过消解 - 比色法(如重铬酸钾法、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实现水中化学需氧量检测,新手上手需聚焦 “准备 - 处理 - 设置 - 检测 - 分析” 核心流程,掌握关键操作要点,避免因步骤疏漏导致检测误差或设备故障,快速形成规范检测能力。 一、前期准备:核查设备与试剂,搭建基础条件 前期准备是确保检测顺利的前提,需重点完成三方面工作。一是设备状态核查:接通仪器电源,启动自检程序,确认光源、消解模块、比色皿槽等核心部件无报错(如 “光源异常”“温度失控”);检查比色皿是否洁净、无划痕,若有污渍需用纯水冲洗后用无绒布吸干,避免影响吸光度检测;确认消解管(若为分体式消解)完好,无破损或漏液。二是试剂准备:按仪器说明书要求,准备对应浓度的 COD 专用试剂(如消解试剂、显色试剂、空白试剂),检查试剂有效期(未过期)与外观状态(无浑浊、沉淀、变色);若需稀释试剂,使用超纯水(电阻率≥10MΩ・cm)按比例配制,搅拌至完全溶解后静置澄清,标注试剂名称与配制时间。三是环境与耗材准备:将仪器放置在通风、无强光直射的台面,确保周围无腐蚀性气体或强电磁干扰;准备采样容器(洁净、无残留)、移液器(已校准)、废液桶(用于收集废弃试剂),佩戴耐酸碱手套与护目镜,做好安全防护。 二、水样处理:规范采样与预处理,消除检测干扰 水样处理直接影响检测精度,需按标准流程操作。第一步是水样采集与保存:使用洁净采样瓶采集代表性水样,若不能立即检测,需加入硫酸调节 pH 至≤2,置于 4℃冷藏保存,保存时间不超过 24 小时;检测前将水样恢复至室温(20-25℃),避免温度波动影响消解反应。第二步是干扰物质去除:若水样含氯离子(如海水、工业盐水),需加入硫酸汞溶液掩蔽(按氯离子浓度确定添加量,通常每 1000mg/L 氯离子添加 0.4g 硫酸汞),搅拌均匀后静置 5 分钟;若水样浑浊(含悬浮物),用 0.45μm 微孔滤膜过滤,去除悬浮物,避免其吸附 COD 成分或影响比色检测;若水样 COD 浓度过高(预估超过仪器检测上限),需用超纯水稀释至检测范围内(如稀释 10-100 倍),记录稀释倍数。第三步是水样移取:使用校准后的移液器,准确移取定量水样(如 2mL、5mL,按仪器要求)至消解管中,避免移液时产生气泡,若不慎洒落,需重新移取,确保水样体积精准。 三、参数设置:匹配检测需求,优化仪器条件 参数设置需结合水样特性与检测标准,确保仪器处于适配状态。一是基础参数设定:进入仪器操作界面,选择对应的检测方法(如 “重铬酸钾法”“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设置消解温度与时间(按方法要求,如重铬酸钾法通常 165℃消解 20 分钟,快速消解法 120℃消解 10 分钟),避免温度过高导致试剂分解或温度过低导致消解不完全。二是浓度范围与校准设置:根据水样预估浓度,选择合适的检测量程(如 0-100mg/L、100-1000mg/L),若浓度未知,可先选择宽量程进行预检测;若为首次使用或长期未校准,需进行空白校准与标准校准:先将空白试剂(超纯水)加入比色皿,放入比色槽进行空白校正,消除试剂与仪器背景干扰;再用已知浓度的 COD 标准溶液(如 100mg/L、500mg/L)进行标准校准,生成校准曲线,确保曲线相关系数 R²≥0.999。三是辅助参数调整:根据环境温度,开启温度补偿功能(若仪器具备),修正温度对吸光度的影响;设置数据保存方式(如自动保存、手动保存)与检测次数(单次检测或多次平行检测,平行检测通常 3 次,取平均值),满足数据记录需求。 四、检测操作:按流程执行消解与比色,把控关键节点 检测操作需严格遵循 “消解 - 冷却 - 比色” 顺序,避免步骤颠倒或操作失误。第一步是消解反应:将加入水样与消解试剂的消解管摇匀,放入仪器消解模块中,确保消解管放置到位(与加热孔紧密贴合),启动消解程序;消解过程中禁止打开消解模块舱门,防止高温试剂飞溅造成安全隐患,同时观察仪器温度显示,确认温度稳定在设定值,若出现温度波动,需暂停检测并排查原因(如消解管未放好、加热模块故障)。第二步是冷却处理:消解完成后,仪器自动提示消解结束,待消解管自然冷却至室温(约 20-30 分钟),避免直接用手触摸高温消解管,可使用隔热手套取出;冷却过程中禁止摇晃消解管,防止样品溅出或引入气泡,若消解管内出现沉淀,需轻轻摇匀至沉淀溶解(部分试剂反应后可能产生轻微沉淀,需确认是否为正常现象)。第三步是比色检测:将冷却后的样品溶液倒入比色皿中(约 2/3 高度,避免液体溢出),用无绒布擦拭比色皿外壁(去除指纹、水渍),确保外壁洁净透明;将比色皿放入比色槽,对齐定位标记,关闭比色槽盖,启动检测程序;仪器自动读取吸光度并计算 COD 浓度,检测过程中保持仪器周围无剧烈振动,避免影响吸光度检测稳定性。 五、数据处理与设备收尾:分析结果并规范维护 检测完成后需及时处理数据与维护设备,形成完整操作闭环。一是数据验证与分析:查看仪器显示的 COD 检测结果,若进行平行检测,计算相对偏差(通常≤±5% 为合格),若偏差过大,需排查原因(如移液误差、消解不完全)并重新检测;结合水样稀释倍数,计算实际 COD 浓度(检测结果 × 稀释倍数),若结果超出检测量程,需调整稀释倍数后重新检测;记录检测数据(包括水样信息、检测时间、浓度值、相对偏差),按要求填写检测报告,确保数据可追溯。二是设备清洁:倒空比色皿与消解管内的废弃溶液,用纯水反复冲洗 3 次以上,消解管可浸泡在稀硝酸溶液(5% 浓度)中 10 分钟,去除残留有机物,再用纯水冲洗干净,晾干后收纳;用湿抹布擦拭仪器表面灰尘,清洁比色槽(若有液体溅入,用吸水纸吸干后用纯水擦拭),关闭仪器电源,拔掉电源线。三是试剂与耗材整理:剩余试剂密封后按储存要求存放(如避光、冷藏),废弃试剂倒入专用废液桶,不可直接排放;整理采样容器、移液器等耗材,清洁后归位,为下次检测做好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