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氨氮监测仪通过特定试剂与水体中氨氮的化学反应实现浓度检测,试剂的活性与纯度直接决定监测精度。不同类型试剂(如显色剂、掩蔽剂、缓冲液、消解试剂)的化学特性差异较大,需建立科学的存储与更换规范,避免试剂失效、污染或操作不当导致检测数据失真,同时保障运维安全,为仪器稳定运行提供基础支撑。 
一、试剂存储规范:环境控制与安全管理 (一)存储环境控制 温度控制:多数氨氮检测试剂需在 2-8℃冷藏存储(如纳氏试剂、水杨酸 - 次氯酸盐显色剂),高温易导致试剂分解、变质(如纳氏试剂中的碘化汞易析出沉淀);部分稳定性较高的试剂(如缓冲液)可在 15-25℃常温存储,但需避免阳光直射与温度剧烈波动,低温环境(低于 0℃)需防止试剂结冰导致成分分离,解冻后需充分摇匀确认无沉淀方可使用。 湿度与光照控制:存储环境相对湿度需控制在 40%-60%,湿度过高易导致试剂吸潮结块(如固体掩蔽剂),影响溶解效率;需使用不透明试剂瓶或存储于避光柜,防止光敏试剂(如次氯酸盐溶液)遇光分解,降低有效成分浓度。 分区存储:按试剂性质分区存放,腐蚀性试剂(如强酸、强碱类缓冲液)与显色剂、掩蔽剂分开存放,避免泄漏后交叉污染;易挥发试剂(如某些有机显色剂)需密封存储,防止挥发导致浓度变化或对其他试剂造成污染。 (二)存储安全管理 标签标识:每瓶试剂需清晰标注试剂名称、浓度、配制日期、有效期及配制人,过期试剂(如纳氏试剂通常配制后 1 个月内使用)需及时清理,避免误用;临时配制的试剂需标注 “临时使用” 及使用期限,不可长期存放。 密封管理:试剂瓶取用后需立即拧紧瓶盖,防止试剂与空气接触发生氧化(如亚铁盐类试剂)或吸收二氧化碳(如碱性缓冲液);对于易挥发或易吸潮的试剂,可在瓶口加装密封膜,增强密封性。 安全防护:存储区域需配备应急处理用品(如中和剂、吸附棉),操作人员取用腐蚀性试剂时需佩戴手套、护目镜,避免试剂接触皮肤或溅入眼睛;禁止在存储区域饮食、吸烟,防止试剂污染或误食风险。 二、试剂更换规范:流程控制与操作细节 (一)更换前准备 试剂检查:更换前确认新试剂的有效期、浓度是否符合仪器要求,观察试剂外观(如颜色、澄清度),若出现浑浊、沉淀、变色(如纳氏试剂由淡黄色变为深褐色),则判定试剂失效,不可使用;同时准备好专用工具(如移液器、试剂瓶、清洁布),并对仪器试剂管路进行初步检查,确保无堵塞、泄漏。 仪器状态确认:将仪器切换至 “维护模式” 或 “手动模式”,暂停自动检测流程,关闭试剂进样泵,防止更换过程中试剂泄漏或空气进入管路;若仪器支持 “试剂排空” 功能,可先排空旧试剂管路内的残留试剂,减少新旧试剂混合污染。 (二)更换操作流程 旧试剂处理:将旧试剂瓶从仪器试剂仓取出,按危废处理规范收集废弃试剂(如含汞的纳氏试剂需单独存放,不可随意排放),禁止直接倒入下水道;用去离子水冲洗试剂瓶残留,清洁后统一回收或按规定处置。 新试剂加注:将新试剂缓慢倒入仪器专用试剂瓶(或直接连接原装试剂桶),避免试剂溅出污染仪器或产生气泡(气泡会导致进样量不准);加注过程中若试剂接触仪器表面,需立即用清洁布蘸去离子水擦拭干净,防止腐蚀仪器外壳。 管路清洗与排气:更换完成后,启动仪器 “管路清洗” 功能,用新试剂或去离子水冲洗试剂管路 2-3 次,清除管路内残留的旧试剂,避免新旧试剂反应影响检测;同时检查管路是否存在气泡,若有气泡,可通过手动排空气功能或轻轻敲击管路,排出气泡,确保管路充满试剂。 (三)更换后验证 空白试验:更换试剂后,进行空白试验(用去离子水作为样品检测),若空白值超出仪器规定范围(如吸光度高于 0.05),需重新检查试剂配制是否正确、管路是否清洗干净,排除污染因素后再次试验。 标准溶液校准:用已知浓度的氨氮标准溶液(如 0.5mg/L、5mg/L)进行校准,验证检测值与标准值的偏差是否≤±5%(或符合仪器说明书要求);若偏差超标,需重新检查试剂浓度、进样量是否准确,必要时重新配制试剂并更换。 仪器试运行:将仪器切换回 “自动模式”,进行 1-2 次手动检测,观察检测过程是否顺畅(如进样、反应、读数是否正常),数据是否稳定;同时记录更换日期、试剂信息、校准结果,存入仪器维护档案,便于后续追溯。 三、特殊试剂的专项要求 对于特性特殊的试剂,需额外强化管理:如纳氏试剂需严格控制汞含量,存储时避免与酸性试剂接触(防止产生有毒气体),更换后需彻底清洗管路,防止汞残留污染;水杨酸 - 次氯酸盐试剂中的次氯酸钠易分解,需现配现用,更换间隔不可超过 7 天,且存储时需与水杨酸溶液分开,避免提前反应。 综上,在线氨氮监测仪试剂的存储与更换需围绕 “保活性、防污染、强安全、严验证” 展开,通过规范环境控制、操作流程与安全管理,确保试剂性能稳定,为仪器精准检测提供保障,同时降低运维风险,延长仪器使用寿命,为氨氮水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连续性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