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蓝绿藻检测仪多基于荧光法或图像法实现蓝绿藻浓度监测,广泛应用于地表水、景观水体等场景。高温高湿环境(通常温度>35℃、相对湿度>80%)易导致设备光学性能衰减、电子元件老化、部件腐蚀,需通过针对性的校准与保养策略,抵消环境影响,保障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一、校准周期与策略调整:缩短周期,强化环境适配 高温高湿环境会加速设备检测基准偏移,需调整校准周期与方法,确保校准有效性: 校准周期方面,常规环境下每 1-2 个月校准一次,高温高湿环境需缩短至 2-4 周一次;若设备用于关键监测点位(如饮用水源地),或出现检测值波动超过 ±10%,需额外增加校准频次,避免误差累积。校准前需先将设备置于常温环境(20-25℃)静置 1-2 小时,待设备内部温度与环境温度平衡后再启动校准,防止高温导致的光学元件(如荧光灯、图像传感器)性能不稳定,影响校准精度。 校准标准物质选择上,需使用耐高温的蓝绿藻标准混悬液(如经稳定性验证的冻干标准品),避免使用易在高温下变质的液态标准液;校准过程中需实时监测校准环境温湿度,若湿度超过 75%,需开启除湿设备(如便携式除湿机),防止标准液吸潮浓度变化,或校准用比色皿(若为荧光法)表面凝结水汽,干扰光信号检测。 二、校准操作防护:隔绝环境干扰,保障校准精准 校准操作需采取防护措施,减少高温高湿对校准过程的直接影响,核心要点包括: 光学部件校准防护方面,荧光法检测仪的激发光源、荧光检测器在高温下易出现光强衰减,校准时需用专用防尘防潮罩覆盖设备光学模块,避免水汽附着在透镜表面;校准前用无水酒精擦拭光学窗口,去除残留水汽与灰尘,擦拭后等待酒精完全挥发(约 5-10 分钟)再进行校准,防止酒精残留影响光信号传输。图像法检测仪的摄像头镜头需加装防水防尘镜头盖,校准时避免镜头直接暴露在高湿环境中,若镜头出现起雾,需用镜头纸蘸取少量防雾剂轻轻擦拭,确保成像清晰。 校准数据存储防护方面,高温高湿易导致设备数据存储模块(如 SD 卡、硬盘)受潮损坏,校准完成后需及时导出校准数据并备份至外部存储设备(如 U 盘、云端),同时检查设备内部存储模块是否有受潮迹象(如接口氧化、指示灯异常),若发现异常需立即更换存储部件,避免校准数据丢失。 三、核心部件保养:针对性防护,延缓老化腐蚀 设备核心部件(光学系统、电子模块、采样系统)需结合高温高湿特性开展保养,延长使用寿命: 光学系统保养方面,每周用压缩空气(经干燥处理)吹扫激发光源、荧光检测器的散热孔,防止灰尘堵塞导致散热不良,加剧高温老化;每月检查光学元件密封胶条是否老化、开裂,若出现密封失效,需及时更换耐高温耐老化的硅胶胶条,防止水汽进入光学腔体内,腐蚀元件;荧光法检测仪的比色皿(若为流通式)需每周用稀盐酸溶液(浓度 1%-2%)浸泡 30 分钟,去除内壁附着的蓝绿藻残留与水垢,避免高温下残留物质固化难以清洁。 电子模块保养方面,每月打开设备主机箱,用软毛刷清理电路板表面灰尘,灰尘堆积会阻碍散热,加剧高温下元件老化;电路板接口处(如传感器连接线接口)需涂抹耐高温抗氧化剂,防止接口在高湿环境中氧化生锈,导致信号接触不良;设备电源模块需加装散热风扇(若设备未自带),确保电源模块工作温度不超过 40℃,避免高温导致电源输出不稳定,影响设备整体运行。 采样系统保养方面,高温高湿易导致采样管路(如硅胶管、PE 管)内壁滋生微生物,或因温度变化出现管路变形,需每周用次氯酸钠溶液(浓度 0.1%)冲洗采样管路 1 次,抑制微生物生长;每月检查管路接头密封件是否老化,若出现渗漏或弹性下降,需更换耐候性密封件(如氟橡胶材质);采样泵(如蠕动泵)的泵管在高温下易硬化,更换周期需缩短至 1-2 个月,避免泵管破裂导致采样中断。 四、环境适配改造:优化设备安装环境,降低环境影响 若设备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环境,需对安装环境或设备本身进行适配改造,从根源减少环境危害: 安装环境改造方面,设备需安装在遮阳、通风良好的监测站房内,避免阳光直射导致设备温度骤升;站房内加装空调与除湿机,将温度控制在 30℃以下、湿度控制在 70% 以下,空调出风口需避免直接对着设备,防止局部温度过低导致设备内部结露;若为户外露天安装,需为设备配备恒温恒湿防护箱,防护箱需具备防晒、防雨、通风功能,内部加装温度传感器与自动温控模块,实时调节箱内环境。 设备自身改造方面,对设备采样管路进行保温处理(如包裹耐高温保温棉),防止高温导致水样温度升高,影响蓝绿藻活性(部分检测方法需基于活藻荧光信号);在设备主机电源接口、传感器接口处加装防水接头,防止雨水或露水通过接口进入设备内部;对于易受潮的电子元件(如传感器信号板),可涂抹一层耐高温防水绝缘漆,提升元件防潮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