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浊度测定仪的比色皿是光信号传输的核心部件,其透光性能、洁净度直接决定浊度检测的准确性。比色皿若受污染、划伤或老化,会导致光信号折射、吸收异常,引发检测数据偏差。需通过科学的保养方法,维持比色皿的良好性能,保障检测结果可靠。 一、日常清洁:及时去除污染物,避免残留附着 日常使用后需立即清洁比色皿,防止水样残留干涸后难以清理。清洁前先清空比色皿内的水样或标准溶液,用蒸馏水反复冲洗内壁 3-5 次,冲洗时避免水流直冲透光面(防止水流冲击导致划痕),可轻轻晃动比色皿,确保内壁无残留液滴。若比色皿内壁有黏性污物(如有机残渣、藻类),可配制中性洗涤剂稀释液(浓度不超过 1%),注入比色皿至 1/2 高度,轻轻摇晃 30 秒后倒出,再用蒸馏水冲洗干净;禁止使用强酸、强碱或有机溶剂(如酒精、丙酮)清洗普通玻璃比色皿,避免腐蚀材质或影响透光性。清洗完成后,用干净的无绒滤纸(或镜头纸)轻轻吸干比色皿外壁水分,内壁水分可倒置沥干,禁止用力擦拭内壁(防止划伤透光面)。 二、使用规范:规避操作损伤,保护透光性能 使用过程中的规范操作是比色皿保养的关键。取放比色皿时需捏住两侧磨砂面(避免手指接触透光面,防止指纹、油脂污染影响光路),轻拿轻放,避免碰撞仪器检测槽或桌面,防止比色皿破损、开裂。注入溶液时需缓慢倾倒,避免溶液溢出污染外壁或检测槽,若不慎溢出,需立即用滤纸吸干并清洁比色皿外壁,再放入检测槽。检测过程中需确保比色皿放置平稳,透光面与仪器光路完全对齐,避免因错位导致检测误差;检测完成后及时取出比色皿,不可长时间将比色皿留在检测槽内(防止环境灰尘污染或检测槽内湿气影响比色皿)。此外,不同材质的比色皿需匹配对应检测需求:玻璃比色皿适用于可见光范围检测,石英比色皿适用于紫外光范围,不可混用(避免材质不匹配导致检测偏差或损坏比色皿)。 三、储存保护:优化存放环境,延缓老化损耗 长期不用的比色皿需妥善储存,防止受潮、污染或变形。储存前需彻底清洁比色皿,确保内壁无残留污染物,倒置沥干后,在比色皿内放置少量无绒滤纸(吸收残留潮气),再将其放入专用比色皿盒中(盒内可放置干燥剂,如硅胶干燥剂,保持干燥环境)。比色皿盒需放置在阴凉、干燥、避光的橱柜中,远离热源、腐蚀性物质(如酸、碱试剂)及尖锐物品,避免比色皿受高温老化、化学腐蚀或物理划伤。若比色皿为玻璃材质,需避免长期堆叠存放(防止重力挤压导致变形或透光面磨损),可按规格分类单层放置;石英比色皿需单独存放,避免与玻璃比色皿摩擦产生划痕。定期检查储存的比色皿,每 1-2 个月取出清洁一次,更换干燥剂,确保比色皿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四、故障处理:及时修复小问题,避免损伤扩大 若比色皿出现轻微污染或损伤,需及时处理,防止问题恶化。若比色皿内壁有顽固污渍(如金属离子沉淀),可配制稀硝酸溶液(浓度 5%-10%),浸泡比色皿 10-15 分钟(玻璃比色皿慎用,避免长时间浸泡腐蚀),取出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若为石英比色皿,可使用专用石英清洗液,按说明书操作清洁。若比色皿透光面出现轻微划痕,可尝试用极细的光学玻璃抛光剂轻轻擦拭(仅限石英比色皿,玻璃比色皿不建议抛光,避免损伤加剧),抛光后用蒸馏水冲洗并检查透光性;若划痕较深或透光面出现裂纹、破损,需立即更换新比色皿(破损比色皿会严重影响光信号传输,导致检测数据失真)。此外,若检测时发现数据重复性差,需检查比色皿是否存在污染、透光面是否对齐,或比色皿与仪器检测槽是否匹配(如比色皿规格不符导致光路遮挡),针对性处理后重新检测。 五、定期检查:建立保养档案,掌握使用状态 建立比色皿使用与保养档案,记录每只比色皿的购买日期、使用频率、清洁次数、故障情况及更换时间,通过历史数据掌握比色皿的损耗规律。每 3-6 个月对所有比色皿进行一次全面性能检查:将同浓度的标准浊度溶液注入不同比色皿,检测吸光度或浊度值,若数据偏差超过 ±2%,需排查比色皿是否存在性能差异(如透光率不一致),性能下降明显的比色皿需及时更换。同时,定期校准仪器时,需使用配套的标准比色皿,确保比色皿与仪器的兼容性,避免因比色皿问题导致校准偏差。 通过严格落实上述保养方法,可有效维持台式浊度测定仪比色皿的透光性能与洁净度,延长其使用寿命,确保浊度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与稳定性,为水质分析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