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余氯检测仪电极短期停用期间的存放管理,是维持其性能稳定性的关键环节,需通过规范的清洁、浸泡与环境控制,防止电极敏感部件老化、污染或损坏,确保再次启用时能快速恢复正常测量精度。存放要求需覆盖从停用前处理到存放过程中的全流程管控,避免因存放不当导致的电极性能衰减。 
一、停用前的清洁处理 电极停用前需进行彻底清洁,去除表面附着的余氯反应产物、有机物及微生物膜。清洁时使用专用清洗剂(如稀盐酸溶液)轻柔擦拭电极敏感端,避免使用硬质工具刮擦,防止损坏电极表层的催化膜或感应涂层。清洁后需用去离子水反复冲洗,直至冲洗液 pH 值呈中性,确保无清洗剂残留,避免残留化学物质持续腐蚀电极部件。 对于采用膜法测量的电极,需检查膜的完整性,若存在破损或污染严重,应更换新膜后再存放,防止污染物透过破损处侵入电极内部。清洁完成后,用洁净滤纸吸干电极表面水分(避免摩擦敏感区域),确保电极处于干燥但不脱水的状态,为后续浸泡处理做好准备。 二、存放环境的参数控制 电极存放环境的温度需控制在 5-30℃之间,避免极端温度影响电极内部电解液的稳定性。高温会加速电解液蒸发与成分分解,低温则可能导致电解液冻结或膜材料硬化,两者均会破坏电极的电化学平衡。存放区域需远离热源(如暖气、设备散热口)与冷源(如空调出风口、冷藏设备),保持温度波动不超过 ±5℃/ 天。 相对湿度需维持在 30%-60%,湿度过高易导致电极表面滋生霉菌或产生冷凝水,引发膜层受潮;湿度过低则可能使电极敏感膜失水收缩,影响其离子渗透性能。存放空间需保持通风良好,避免密闭环境中有害气体(如氯气、氨气)的累积,防止电极材料被腐蚀。 三、浸泡液的选择与更换 短期存放需将电极敏感端浸泡在专用保存液中,保存液成分需与电极类型匹配(如含特定浓度氯化钾与缓冲剂的混合溶液),既能维持电极的电化学活性,又能防止催化膜干燥。浸泡时确保电极敏感区域完全浸没,液面高度以覆盖感应端 2-3 厘米为宜,避免仅部分浸泡导致的膜层受力不均。 保存液需每 7 天更换一次,防止溶液中微生物滋生或成分降解,影响浸泡效果。更换时需将旧溶液完全排空,用去离子水冲洗容器后再注入新保存液,避免新旧溶液混合导致的浓度变化。若发现保存液出现浑浊、变色或沉淀,需立即更换并检查电极是否存在渗漏或损坏。 四、物理保护与位置固定 电极需垂直悬挂或固定在专用支架上,避免敏感端与容器壁或其他物体接触,防止挤压导致的膜层变形或电极壳体破损。存放容器需选用耐腐蚀材料(如聚乙烯),且内部光滑无毛刺,避免划伤电极表面。容器需加盖密封,防止灰尘、杂物落入保存液或电极表面,但需预留微小透气缝隙,平衡容器内外气压,避免密封过严导致的液体溢出。 电极线缆需有序整理,避免过度弯曲或拉扯,接口处需套上保护帽,防止灰尘、水汽侵入导致接触不良。若电极带有插头,需用防潮绝缘套包裹,确保再次连接时信号传输稳定。 五、定期检查与维护 短期存放期间需每周检查一次电极状态,观察保存液液位是否充足,若有明显下降需及时补充,确保电极始终处于浸泡状态。检查电极外观有无异常,如敏感端是否变色、膜层是否鼓泡或脱落,发现问题需及时处理,防止故障扩大。 每月需将电极从保存液中取出,用去离子水冲洗后检查其开路电位,与存放前记录的数值对比,偏差应控制在规定范围内,若超出允许值,需重新清洁并更换保存液。检查完成后按原步骤重新浸泡,确保电极持续处于稳定的保存状态。 六、容器与标识管理 存放容器需专用,避免与其他类型电极或化学试剂共用,防止交叉污染。容器外部需张贴清晰标识,注明电极型号、停用日期、下次检查时间及存放人信息,便于追溯管理。不同批次或型号的电极需分开存放,避免混淆导致的误用或维护遗漏。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存放要求,可确保在线余氯检测仪电极在短期停用期间性能稳定,减少再次启用时的校准工作量,为余氯监测的连续性与准确性提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