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余氯检测仪传感器的清洁频率需根据使用环境、污染程度及传感器类型科学设定,核心目标是通过定期清洁避免电极或光学部件污染导致的信号漂移,同时平衡清洁效果与设备损耗。合理的清洁周期需结合实时监测数据与环境特征动态调整。 
基础清洁频率需满足常规维护需求。对于市政自来水、纯水等低污染水体(浊度<5NTU,有机物含量<1mg/L),电极传感器建议每日进行一次基础清洁:采用自动冲洗模式(部分设备自带),用检测水样反向冲洗 30 秒,清除电极表面附着的微量悬浮物。此类环境中,每周需进行一次深度清洁:将传感器浸入 5% 稀盐酸溶液(或专用电极清洁剂)中浸泡 10 分钟,软化可能形成的无机盐垢(如钙镁沉淀),再用纯水冲洗至中性。比色法传感器因管路易积累显色剂残留,基础清洁需每日两次(早晚各一次),通过自动进样系统注入纯水冲洗管路和比色池,防止色素沉积;每周需用 1% 硝酸溶液循环冲洗管路 5 分钟,消除生物膜初期附着。 高污染环境需缩短清洁周期。在污水处理厂出水口、工业循环水等场景(浊度>20NTU,悬浮物>5mg/L),电极传感器的基础清洁需增加至每 4 小时一次,且每次清洁后需观察电流信号稳定性 —— 若冲洗后信号仍波动超过 5%,需立即进行手动清洁(用软毛刷蘸纯水轻刷电极表面)。深度清洁周期需缩短至 3 天一次,清洁时需配合超声波清洗(功率 50-100W,时间 2 分钟),去除电极表面的生物膜和有机物覆盖层。比色法传感器在此类环境中易发生管路堵塞,需每日检查进样压力,当压力升高 10% 时立即执行管路疏通(用专用通针清理取样口,不可用金属丝避免划伤内壁),同时将显色剂管路的冲洗频率增加至每 2 小时一次。 特殊污染因素需触发额外清洁。当检测水体中含藻类(如蓝藻)时,传感器表面易形成黏附性生物膜,需在常规清洁基础上,每 3 天增加一次酶解清洁:使用含蛋白酶的专用清洁剂浸泡电极 5 分钟,分解生物膜的蛋白质结构。若水体中存在高浓度余氯(>5mg/L),会加速电极催化涂层老化,清洁时需避免使用强氧化剂,改用 0.1mol/L 硫代硫酸钠溶液中和残留氯后再常规清洁,此类场景清洁频率需比常规环境提高 20%。当传感器校准偏差突然增大(如两点校准误差超过 3%),即使未到预定清洁时间,也需立即执行紧急清洁,排查是否因突发性污染导致信号异常。 自动与手动清洁的配合需科学衔接。具备自动清洁功能的传感器(如反向电流清洁、超声波清洁),需按设备设定执行基础清洁(通常每 24 小时一次自动电解清洁),但不可完全替代手动清洁 —— 自动清洁主要针对轻度污染,对于顽固垢层仍需每月一次手动处理。手动清洁时需记录清洁前后的信号变化(如空白电流值),若连续两次清洁后信号恢复幅度下降超过 15%,需检查电极是否磨损(如催化涂层脱落),必要时更换核心部件。比色法传感器的光学窗口需每月手动擦拭一次:用专用光学镜头纸蘸取无水乙醇轻擦,去除可能的色素沉积,避免影响透光率。 清洁效果验证需纳入流程。每次清洁后需监测传感器的基线稳定性:电极传感器需测量空白水样(经 0.22μm 过滤的纯水)的电流值,若连续 3 次测量偏差≤1%,说明清洁合格;比色法传感器需检测纯水中的吸光度,应≤0.005Abs,否则需重新清洁。清洁频率调整需基于数据反馈:若连续两周清洁后校准偏差均<2%,可适当延长周期(如从 7 天延长至 10 天);若缩短周期后仍频繁出现信号漂移,需排查是否存在设备故障(如密封失效导致内部污染),而非单纯增加清洁次数。 总之,传感器清洁频率的设定需遵循 “污染导向” 原则:以实时监测数据(如信号波动幅度、校准偏差)为依据,结合水体基质特征动态调整。过度清洁可能加速电极磨损(如频繁擦拭导致催化层脱落),清洁不足则会引入测量误差,需通过持续记录与分析找到最佳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