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谱法有机物在线分析仪通过捕捉有机物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散射或荧光特性,实现水体中有机物浓度的实时监测,其核心原理基于 “物质对光的特征响应与浓度的定量关系”,无需化学试剂,具有快速、无二次污染的优势。 仪器核心由光源、样品池、分光系统和检测器组成。光源根据检测需求选择:紫外光源(190-400nm)用于检测含共轭双键的有机物(如芳香族化合物),这类物质在 254nm 附近有强吸收;可见光源(400-760nm)用于结合显色反应的间接检测(如与有机物反应生成有色物质);红外光源(2.5-25μm)则针对含羟基、羰基的有机物(如醇类、羧酸),可通过特征官能团吸收峰识别。样品池采用石英材质(紫外区)或玻璃材质(可见区),长度固定(通常 10mm 或 50mm),确保光程稳定 —— 光程越长,检测灵敏度越高(适合低浓度样品)。 测量过程基于朗伯 - 比尔定律:当单色光穿过水样时,有机物分子吸收特定波长的光,透光强度与有机物浓度满足 I=I₀×10^(-εbc)(I 为透射光强,I₀为入射光强,ε 为摩尔吸光系数,b 为光程,c 为浓度)。分光系统(如光栅、滤光片)将复合光分解为单色光,检测器(光电二极管或电荷耦合器件)将透射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经放大后计算吸光度(A=lg (I₀/I)),再通过校准曲线换算为有机物浓度(如 COD、TOC)。 为消除干扰,仪器采用多维度校正技术。浊度干扰通过双波长检测消除:选择有机物特征吸收波长(如 254nm)和浊度参考波长(如 546nm),后者仅受浊度影响,仪器自动扣除其吸光度。温度变化会影响水体折射率,内置温度传感器实时采集水温,通过算法修正光散射偏差(温度每变化 1℃,修正 0.3% 信号)。对于复杂基质水样,部分仪器采用全光谱扫描(190-700nm),结合化学计量学模型(如偏最小二乘法)解析光谱,区分有机物与干扰物质的吸收峰。 荧光光谱法是另一重要技术路径。当有机物被特定波长光(激发光)照射时,会发射更长波长的荧光(如腐殖质在 350nm 激发下发射 450nm 荧光),荧光强度与浓度成正比。仪器通过激发光滤光片和发射光滤光片选择特定波长组合,检测器捕捉荧光信号 —— 该方法灵敏度更高(检测限可达 μg/L 级),适合痕量有机物监测,但需避免浊度导致的荧光淬灭(通过前处理过滤消除)。 在线监测的连续性通过自动系统保障。进样模块定时采集水样(如每 5 分钟一次),经预处理(过滤去除颗粒物)后送入样品池;清洗模块在测量间隙用纯水冲洗样品池,避免残留污染。数据处理单元实时存储吸光度或荧光强度数据,同步输出浓度值(4-20mA 信号),当浓度超过阈值时自动报警。校准系统每月用标准溶液(如邻苯二甲酸氢钾溶液)校正曲线,确保长期测量精度(误差≤5%)。 该原理适用于多种有机物指标监测:紫外吸收法可快速替代 CODcr 检测(相关性达 0.9 以上),荧光法适合追踪天然有机物(如腐殖酸),红外法可特异性检测油类有机物。其无需试剂、响应快(<1 分钟)的特点,使其成为水环境有机物在线监测的主流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