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余氯检测仪进样管路系统是样品传输的核心通道,其通畅性与洁净度直接影响检测准确性。维护需围绕 “防堵塞、防泄漏、保流畅” 原则,结合使用环境制定针对性措施,避免因管路问题导致检测中断或数据失真。 一、管路清洁需分场景执行 低污染水体(如自来水)中,每日需用检测水样反向冲洗管路 1 次(持续 1 分钟),清除内壁附着的微量悬浮物;每周用 1% 硝酸溶液循环冲洗 2 分钟(流速 1L/h),溶解可能形成的无机盐垢,再用纯水冲洗至中性。高污染水体(如污水)中,管路清洁频率需加倍:每 4 小时用高压纯水(0.2MPa)冲洗 30 秒,每日用 5% 柠檬酸溶液循环浸泡 10 分钟(针对生物膜),每周拆解管路接口,用专用通针(直径 0.5mm)清理弯折处残留(避免硬推导致管路破裂)。若管路输送含显色剂的液体(比色法仪器),每次检测后需立即用纯水冲洗管路,防止色素沉积 —— 长期不清洁会导致管路内壁着色,影响样品传输量。 二、泄漏与密封性检查需定期进行 每日观察管路接口(如接头、阀门)是否有液体渗漏,重点检查软管与硬管的连接部位(易因老化松动)。每周用肥皂水涂抹接口处,若出现气泡则需重新紧固(不可过度拧紧,避免螺纹滑丝);对于采用快插接头的管路,需每月拔插一次接口,清洁密封面上的杂质后重新插接(防止杂质导致密封不良)。若发现管路有细微裂纹(多在弯折处),需立即更换同规格管路(材质需兼容检测介质,如耐氯管路用于余氯样品),禁止用胶带缠绕临时封堵(可能污染样品)。 三、压力与流速稳定性维护是关键 每日监测进样压力(正常范围 0.1-0.3MPa),若压力突然升高 10% 以上,可能是管路堵塞(需立即停机疏通);压力下降则提示泄漏或泵体故障。每月校准流速传感器:通过量筒收集 1 分钟内的出水量,与设定值对比(偏差需≤5%),若不符需调节泵速或更换管路(内壁磨损会导致流速下降)。管路布置需避免直角弯折(曲率半径≥5cm),固定时用专用卡扣(间距 50cm),防止重力拉扯导致管路变形 —— 变形会引发流速波动,影响样品进入检测单元的稳定性。 四、部件更换与老化管理需提前规划 软管(如硅胶管、PTFE 管)使用寿命为 3-6 个月(高污染环境缩短至 1 个月),出现硬化、开裂或内壁发黏时必须更换;金属接头每 12 个月更换一次密封垫(材质选丁腈橡胶,耐化学腐蚀)。滤网(位于进样口前端)需每日检查,若堵塞导致流量下降,需及时取出用纯水冲洗(不可用硬物刮擦滤网表面),每月更换一次新滤网(避免破损后杂质进入管路)。对于自动进样阀,每月需加注专用润滑剂(1-2 滴 / 次),确保切换顺畅(卡顿会导致样品残留交叉污染)。 五、环境适应性维护不可忽视 管路需避开强光直射(防止材质老化加速)和热源(如设备散热口),高温环境(>40℃)需对管路进行隔热包裹(用玻璃纤维套管)。在低温环境(<5℃),需采取伴热措施(如缠加热带),防止管路内液体结冰(结冰会胀裂管路),同时每日启动前检查管路是否有冻堵(可通过触摸判断是否有坚硬段)。长期停用(超过 1 周)时,需排空管路内液体,注入少量甘油(防止内壁干裂),两端密封后妥善存放。 六、维护记录与效果验证需规范 每次维护后记录清洁方式、压力流速数据及更换部件信息,形成维护档案。每月通过检测标准溶液验证管路状态:同一浓度标准液经管路传输后的测量值,与直接注入检测单元的测量值偏差需≤2%,否则需重新排查管路是否存在吸附或残留(如内壁吸附余氯会导致测量值偏低)。通过系统性维护,可将管路故障导致的检测异常率控制在 1% 以内,保障样品传输的稳定性与洁净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