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PH检测仪的核心部件是 pH 电极,其通过感知水体中氢离子浓度输出电信号,实现 pH 值实时监测。长期运行中,电极表面易附着污染物、形成钝化层,导致响应速度变慢、检测精度下降,因此需通过规范的清洁与活化操作,恢复电极敏感特性,确保仪器稳定运行。 一、电极清洁前的准备工作是基础 首先需将在线PH检测仪切换至 “维护模式” 或切断电极供电,避免清洁过程中设备误触发或电路受损;其次准备专用清洁工具与试剂,包括软质无绒布、聚乙烯棉签(避免使用金属工具划伤电极膜)、中性洗涤剂(pH 6-8)、稀盐酸溶液(浓度 0.1-1mol/L)、稀氢氧化钠溶液(浓度 0.1-1mol/L)及 pH 电极专用保护液,确保试剂纯度达标、无杂质;最后检查电极外观,确认电极膜(通常为玻璃膜或聚合物膜)无破损、裂纹,若膜层损坏需直接更换电极,不可继续清洁。 二、针对性清洁方法需根据污染物类型选择 若电极表面附着一般性污垢(如灰尘、悬浮颗粒物),用蘸取纯化水的无绒布轻轻擦拭电极膜及外壳,擦拭方向沿同一方向进行,避免来回摩擦导致污染物嵌入膜层缝隙;若附着有机物污垢(如油脂、生物膜),将电极浸泡于中性洗涤剂溶液中,浸泡时间控制在 5-10 分钟,期间轻轻晃动溶液增强清洁效果,随后用纯化水冲洗干净,防止洗涤剂残留;若附着无机垢(如碳酸钙、金属氧化物沉淀),将电极浸泡于稀盐酸溶液中,浸泡时间 10-20 分钟(根据垢层厚度调整,避免长时间浸泡腐蚀电极膜),待垢层溶解后用纯化水冲洗至中性;若附着蛋白质类污染物(如污水中的微生物分泌物),可将电极短暂浸泡于稀氢氧化钠溶液中(不超过 5 分钟),再用纯化水冲洗,避免强碱对电极膜的长期损伤。清洁过程中需避免用力擦拭电极膜,防止破坏膜层结构影响检测性能。 三、科学的活化流程是恢复电极响应能力的关键 清洁后的电极需进行活化处理,消除膜层钝化。对于玻璃电极,将其浸泡于 pH 电极专用活化液中,活化时间通常为 24 小时(若电极长期停用或响应严重迟钝,可延长至 48 小时),活化液能修复电极膜表面的氢离子敏感层,提升响应灵敏度;对于聚合物膜电极,可将其浸泡于对应电解质溶液(如氯化钾溶液)中,活化时间 12-24 小时,补充膜层内流失的电解质,恢复离子传导能力。活化过程中需确保电极膜完全浸没在活化液中,避免暴露在空气中形成气泡,同时保持活化环境温度稳定(20-25℃),温度波动过大会影响活化效果。 四、清洁与活化后的校验不可忽视 将处理后的电极重新安装至检测仪,通入已知 pH 值的标准缓冲溶液(通常选择 pH 4.00、6.86 或 9.18 的标准液),进行零点校准与跨度校准。观察电极响应时间,确保从接触标准液到读数稳定的时间不超过 30 秒(常规要求);对比检测值与标准液 pH 值的偏差,若偏差超出 ±0.02pH 单位,需重新检查清洁与活化步骤,必要时重复操作;校准合格后,将电极浸泡于专用保护液中(非长期运行时)或接入检测系统,观察 24 小时内的 pH 值监测数据,确认数据波动符合仪器精度要求(通常 ±0.05pH 单位内)。 日常维护需配合清洁与活化同步开展。建议制定维护周期表,常规使用场景下每 1-2 周清洁一次电极,每 1-3 个月活化一次;若检测水样污染严重(如工业废水、高浊度污水),需缩短清洁周期至 3-7 天,活化周期至 1 个月;长期停用的电极,清洁活化后需浸泡在保护液中储存,避免膜层干燥失效。每次清洁与活化后需记录操作时间、污染物类型、活化时长及校准结果,建立电极维护档案,通过数据追溯优化维护频率,延长电极使用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