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式BOD五日测定仪通过监测水样中微生物降解有机物消耗溶解氧的变化,计算五日生化需氧量(BOD₅),是评估水体有机物污染程度的重要设备。操作需严格遵循 “准备 - 预处理 - 检测 - 记录 - 维护” 的标准化流程,把控各环节细节,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检测误差,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检测前准备需全面核查设备、试剂与环境,为检测奠定基础。首先检查仪器状态,确认主机、溶解氧电极、培养箱(需维持 20±1℃)等部件连接正常,开机后执行自检程序,查看溶解氧检测精度、温度控制稳定性是否符合要求,若存在报错或参数异常,需排查故障并校准后再使用。其次准备专用试剂,包括接种液(需确保微生物活性,可选用市政污水处理厂曝气池混合液或商品化接种剂)、营养盐溶液(如磷酸盐缓冲液、硫酸镁溶液、氯化钙溶液,需按标准浓度配制且在有效期内)、稀释水(使用无有机物污染的纯水,曝气至溶解氧接近饱和,温度平衡至 20±1℃,pH 调节至 7.0±0.2),试剂配制后需密封保存,避免污染。最后确认环境条件,检测区域需保持清洁、无异味,远离强电磁场与腐蚀性气体,培养箱需提前预热并稳定至设定温度,避免温度波动影响微生物代谢活性。 水样预处理是消除干扰、保障检测准确性的关键步骤。首先根据水样预估 BOD₅值确定稀释比例,若水样有机物浓度高(如工业废水),需用稀释水按梯度稀释,确保稀释后水样 BOD₅值落在仪器测量范围(通常为 2-60mg/L),稀释过程中需轻轻搅拌,避免产生大量气泡;若水样含悬浮物,需经 0.45μm 滤膜过滤,去除颗粒杂质,防止堵塞仪器管路或影响溶解氧检测。其次进行水样接种,对于不含微生物或微生物活性低的水样(如经过消毒的废水、工业有毒废水),需向水样中加入适量接种液,接种量需根据水样毒性调整(通常为每升水样加入 1-5mL 接种液),接种后充分混匀,确保微生物均匀分布。此外,需制备空白对照样(仅含稀释水与接种液)与质控样(已知 BOD₅值的标准样品),空白样用于扣除试剂本底消耗的溶解氧,质控样用于验证检测流程的准确性。 仪器操作需按步骤规范执行,确保检测过程稳定可控。第一步,将预处理后的水样、空白样、质控样分别装入专用 BOD 培养瓶,液面需充满培养瓶(无气泡残留),避免空气中氧气溶入影响检测结果,随后将培养瓶密封并安装溶解氧电极,确保电极与水样充分接触且无泄漏。第二步,将培养瓶放入仪器配套的培养单元,设定检测参数(如培养周期 5 天、数据记录间隔 12 小时、溶解氧检测精度 0.01mg/L),启动检测程序,仪器会自动监测并记录各时段水样的溶解氧变化。第三步,培养期间需定期查看仪器运行状态,确认培养温度稳定在 20±1℃,电极无故障报警,若出现数据异常(如溶解氧骤降或骤升),需检查培养瓶密封性、电极清洁度,必要时重新取样检测。第四步,培养周期结束后,仪器自动计算 BOD₅值(水样溶解氧消耗量减去空白样溶解氧消耗量),若质控样检测值与标准值偏差超出 ±10%,需排查预处理或操作环节问题,重新进行检测。 数据记录与处理需严谨规范,确保结果可追溯。检测完成后,需详细记录原始数据,包括水样信息(采样时间、地点、类型)、预处理步骤(稀释比例、接种量、过滤情况)、仪器参数(培养温度、检测周期)、空白样与质控样的溶解氧变化、水样 BOD₅计算结果等,记录需使用专用表格,字迹清晰、信息完整,不可随意涂改。若检测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如仪器中途停机、水样污染),需在记录中注明异常现象、处理措施及对结果的影响。数据计算需遵循标准公式,若水样经过稀释,需将检测结果乘以稀释倍数,确保最终 BOD₅值准确无误,同时对数据进行有效性判断,若空白样 BOD₅值超出规定范围(通常≤2mg/L),需重新制备空白样并检测。 设备维护是延长仪器寿命、保障长期检测精度的重要环节。检测结束后,需及时清洗培养瓶与溶解氧电极,培养瓶用自来水冲洗后,再用无离子水冲洗干净并晾干;电极需用无离子水冲洗表面,去除残留水样,若电极表面有污染物附着,可用软毛刷轻轻刷洗,随后浸泡在专用电极保护液中保存,避免电极干燥失效。定期(每月一次)对仪器进行校准,使用标准溶解氧溶液校准溶解氧电极,检查培养箱温度控制精度,若温度偏差超过 ±0.5℃,需调整温控参数或联系厂家维修。此外,需定期更换试剂(如营养盐溶液、接种液),清理仪器内部管路,避免试剂残留或微生物滋生导致管路堵塞,确保仪器始终处于良好工作状态,为后续 BOD 检测提供可靠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