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总氮监测仪通过试剂与水样中总氮化合物(如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等)发生氧化还原及显色反应实现浓度检测,日常维护需围绕 “防污染、保活性、护部件” 核心目标,结合仪器检测原理与运行特性,从试剂、部件、操作、环境四方面落实精细化管理,避免因维护不当导致检测误差或设备故障。 试剂管理是日常维护的基础,需严格把控试剂全生命周期质量。首先,核心试剂(如过硫酸钾氧化剂、碱性溶液、显色剂、校准标准液)需储存于专用耐腐蚀试剂柜,标注清晰的名称、浓度、生产日期及有效期,且按储存要求分区存放(如需避光的显色剂单独置于遮光盒,需低温保存的试剂放入 4℃±2℃冰箱),避免高温、强光或交叉污染导致试剂变质;其次,试剂使用需遵循 “现配现用” 原则,尤其是氧化剂与显色剂,配制后需在规定时间内使用(通常不超过 72 小时),防止试剂失效影响反应效率;添加试剂时需使用专用移液器具,避免器具残留污染物进入反应系统,使用后立即用无离子水清洗并干燥存放;每日需检查试剂余量,及时补充不足试剂,更换接近有效期的试剂,同时记录试剂消耗与更换情况,确保试剂供应链稳定。 核心部件维护需重点关注易损耗与高敏感组件。采样系统方面,每日检查采样管路(优先选用聚四氟乙烯材质)是否存在破损、泄漏或堵塞,若管路内壁有附着物,需用无离子水冲洗,必要时用专用清洗剂(与管路材质兼容)浸泡后疏通,确保采样通畅且无残留;进样阀与蠕动泵管需每周检查,若泵管出现老化、变形或漏液,需及时更换,更换时佩戴无粉手套,避免手部油脂污染部件;反应池与比色皿是维护关键,每次检测后启动自动清洗程序,用无离子水冲洗 3-5 次,每周进行一次深度清洁,去除内壁残留的试剂污垢与沉淀物(如使用稀盐酸浸泡后冲洗),清洁后需用氮气吹干或自然晾干,避免水分残留影响光信号检测;检测模块(如紫外光源灯、光电检测器)需每月检查,观察光源强度是否稳定(通过仪器自带光源检测功能),若强度衰减超过 20%,需更换光源灯,同时清洁检测器镜头,去除灰尘杂质,确保信号采集精准。 操作规范是规避人为误差的关键,需严格遵循标准化流程。每日开机前,需检查设备供电是否稳定、通讯链路是否正常,开机后执行仪器自检程序,查看各模块运行状态(如泵体转速、温控精度、试剂泵压力),若自检报错需及时排查故障;水样预处理环节需每日确认,如过滤装置(滤膜孔径通常为 0.45μm)是否堵塞,若滤膜表面悬浮物过多,需及时更换,避免杂质进入反应池干扰检测;空白试验需每日开展,使用无氮空白水(经 0.22μm 滤膜过滤的超纯水,总氮含量低于方法检出限)进行检测,若空白值超出允许范围(通常低于方法检出限的 1/3),需检查试剂纯度、管路清洁度,排除污染后重新检测;此外,需定期(每周一次)进行单点校准,使用已知浓度的总氮标准溶液验证仪器检测精度,若校准偏差超出 ±5%,需调整仪器参数或重新进行多点校准。 环境控制需适配仪器运行的稳定需求。仪器需安装在无粉尘、无腐蚀性气体(如氯气、硫化氢)的洁净房间,室内温度控制在 15℃-25℃,湿度保持在 40%-60%,避免高温高湿导致电气部件损坏或试剂吸潮变质;房间需远离强电磁场干扰源(如大功率变压器、高频设备),防止电磁场影响仪器信号传输与数据采集;每日清洁设备表面与周边环境,擦拭设备时使用无尘布,避免使用含酒精或腐蚀性清洁剂;若仪器长期停用(超过 1 周),需排空管路与反应池内的试剂,用无离子水冲洗后干燥,关闭主电源,定期(每 2 周)开机通电 30 分钟,防止部件受潮老化,保障设备处于待运行状态。 故障预警与记录需形成闭环管理。每日需查看仪器运行日志,关注检测数据是否存在异常漂移(如连续多次数据超出正常波动范围),若发现异常,需及时排查试剂活性、部件状态或水样基质干扰;建立维护记录档案,详细记录每日试剂检查、部件维护、空白试验、校准结果等信息,便于后续追溯与故障分析;同时储备常用备用部件(如泵管、滤膜、光源灯)与试剂,确保突发故障时能快速更换,减少仪器停机时间,保障总氮监测工作的连续性与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