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 BOD 五日生化测定仪通过微生物分解水样中有机物消耗的溶解氧量,计算生化需氧量(BOD₅),反映水体有机污染程度。水样中悬浮物、毒性物质、极端 pH、浓度异常等因素会干扰微生物活性与检测结果,需通过规范预处理消除干扰,确保水样符合仪器检测条件,保障数据准确性。 一、水样采集与储存:保障初始代表性 预处理首要环节是确保水样采集与储存的规范性,避免初始状态失真。采集时需选用洁净、无吸附性的采样容器(如玻璃或聚四氟乙烯材质),采样前用待测水样润洗容器 2-3 次,防止容器壁吸附有机物。采样深度需覆盖水体不同层次(如表层、中层、底层),混合后取代表性水样,避免仅采集表层水导致数据偏差。储存时需控制温度在 0-4℃,且储存时间不超过 24 小时,若需延长储存需加入生物抑制剂(如硫酸铜溶液),但需在检测前通过稀释去除抑制剂影响;储存期间避免剧烈振荡,防止水样中溶解氧含量变化,确保检测时水样状态接近采集时的自然状态。 二、悬浮物处理:消除物理干扰 水样中悬浮物会遮挡微生物与有机物接触,或在检测过程中吸附溶解氧,需针对性处理。若水样含肉眼可见悬浮物(如泥沙、藻类),需采用离心(转速 3000-5000r/min,时长 10-15 分钟)或过滤(使用 0.45μm 玻璃纤维滤膜)方式去除,过滤前需检查滤膜完整性,避免破损导致杂质残留;过滤时需弃去初始滤出液(约 10% 体积),防止滤膜吸附有机物影响检测结果。若悬浮物为可生化有机物(如活性污泥),需根据检测目的判断是否保留,若需检测总 BOD₅则保留,若仅检测溶解性 BOD₅则按上述方法去除,确保预处理后水样澄清,无影响检测的物理干扰。 三、pH 调节:适配微生物活性范围 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适宜 pH 范围为 6.5-7.5,水样 pH 偏离此范围会抑制微生物活性,需精准调节。检测前用 pH 计测定水样 pH,若 pH<6.5,用稀氢氧化钠溶液(浓度 1mol/L)缓慢调节,边加边搅拌;若 pH>7.5,用稀硫酸溶液(浓度 1mol/L)调节,避免调节过快导致局部酸碱浓度过高。调节过程中需多次测定 pH,确保最终 pH 稳定在 6.8-7.2,避免过度调节引入额外离子(如钠离子、硫酸根离子)干扰检测;若水样缓冲能力强(如工业废水),需逐步少量添加酸碱溶液,防止 pH 骤变或调节困难,必要时通过稀释降低水样缓冲能力后再调节。 四、毒性物质去除:保障微生物存活 水样中含有的重金属(如汞、铬)、农药、酚类等毒性物质会杀死或抑制微生物,需通过预处理去除。对于轻度毒性水样,可采用稀释法(用无菌稀释水稀释 10-100 倍)降低毒性浓度,稀释时需确保稀释水溶解氧充足(≥8mg/L)、温度稳定(20±1℃),且不含毒性物质;对于中度毒性水样,需加入络合剂(如 EDTA 溶液)络合重金属离子,或用活性炭吸附(颗粒活性炭需预先酸洗去除有机物)去除有机毒性物质,吸附后需过滤去除活性炭颗粒,避免其吸附有机物影响检测。处理后需通过微生物活性测试(如加入标准菌种观察生长情况)验证毒性是否消除,确保水样中微生物能正常代谢有机物。 五、浓度调节:适配仪器检测范围 水样 BOD₅浓度过高(超过仪器量程,通常为 1000mg/L)会导致溶解氧耗尽,浓度过低(低于 2mg/L)会导致检测误差增大,需进行浓度调节。浓度过高时,用无菌稀释水按比例稀释(如 1:1、1:5、1:10),稀释倍数需根据预估浓度确定,确保稀释后水样 BOD₅浓度落在仪器最佳检测范围(2-600mg/L);浓度过低时,可加入葡萄糖 - 谷氨酸标准溶液(浓度 150mg/L),按水样体积的 5%-10% 添加,提高水样有机物浓度,同时做空白对照试验,扣除标准溶液贡献的 BOD₅值。调节后需确保水样均匀,无浓度分层,且稀释水或标准溶液不引入额外干扰,保障检测结果在仪器精准测量范围内。 六、微生物接种:补充活性菌群 若水样中微生物含量过低(如蒸馏水、深度处理后的废水),需接种活性微生物,确保生化反应正常进行。接种源可选用生活污水上清液(需沉淀过滤去除悬浮物)、土壤浸出液或市售专用 BOD 接种剂,接种量按水样体积的 1%-5% 添加,具体用量根据接种源微生物活性调整。接种后需将水样置于 20±1℃环境中恒温培养 2-4 小时,让微生物适应水样环境,再进行 BOD₅检测;同时需做接种空白试验,测定接种源自身消耗的溶解氧量,在最终结果中扣除,避免接种源引入误差。 通过上述预处理要求,可有效消除水样中各类干扰因素,确保水样符合台式 BOD 五日生化测定仪的检测条件,保障微生物正常代谢活动,使检测结果能真实反映水样中有机物的生化降解特性,为水体有机污染评估与治理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