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池作为在线余氯检测仪水样反应与检测的核心腔体,其内壁洁净度直接影响余氯与试剂的反应效率及信号稳定性。残留的污染物(如悬浮物、生物黏附物、试剂结晶)会吸附余氯或遮挡光路,导致测量偏差,需通过规范清洗维持其检测性能。 一、清洗周期设定 清洗周期需根据水样特性动态调整。对于常规自来水(低悬浮物、低有机物),可每 7 天进行一次基础清洗;若水样含高悬浮物(如地表水)或藻类,需缩短至每 3 天一次;对于含工业废水的水体(可能含油脂、金属离子),建议每日清洗。当检测仪出现读数漂移(超过 ±5%)或响应时间延长(超过设定值 1.5 倍)时,需立即进行应急清洗,排除污染干扰。 每次校准前必须进行清洗,确保校准溶液与流通池内壁充分接触,避免残留水样影响校准精度。长期停用(超过 15 天)前需进行深度清洗,防止残留余氯腐蚀内壁或污染物干涸附着。 二、基础清洗操作规范 基础清洗以物理冲洗为主。关闭进水阀后打开排污阀,排空池内残留水样,接入纯水(电导率≤1μS/cm)从进水口注入,流量控制在 1-1.5L/min,持续冲洗 5 分钟,直至排出水清澈无杂质。若流通池设计有反冲洗接口,需开启反冲模式(压力≤0.1MPa),利用逆向水流冲散内壁附着的疏松污染物。 对于轻微附着物,可采用软质尼龙刷(刷头直径匹配流通池内径)轻柔刷洗,刷洗时保持刷头与内壁平行,避免垂直用力划伤表面(尤其光度法流通池的光学窗口)。刷洗后需用纯水冲洗至无刷毛残留,确保流通池内无清洁工具带来的二次污染。 三、深度清洗与除垢要求 当存在顽固污染物(如试剂结晶、生物膜)时,需进行化学清洗。配制 1% 稀盐酸溶液(避免使用硝酸等强氧化性酸),从进水口注入流通池至满液位,浸泡 30 分钟(期间每隔 10 分钟轻微晃动溶液),溶解金属氧化物或钙镁水垢。若内壁有有机黏附物,可改用 5% 柠檬酸溶液浸泡,利用酸性环境破坏生物膜结构。 化学清洗后必须彻底中和残留药剂。用纯水冲洗流通池至少 10 分钟,每 2 分钟检测一次排出水的 pH 值,直至稳定在 6-8 之间(避免酸性残留腐蚀电极)。若为电极法检测仪,需特别注意电极保护 —— 清洗时需拆下电极单独存放(浸泡在专用保护液中),避免药剂接触电极敏感膜。 四、特殊污染物处理 油脂类污染需采用专用清洗剂。用 0.5% 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中性表面活性剂)循环冲洗流通池 10 分钟,利用乳化作用分解油脂,再用热水(40-50℃)冲洗去除残留表面活性剂。处理后需检测表面张力(通过接触角测量,需与纯水接近),确保无清洗剂残留。 含铁、锰等金属离子的沉积物,需用 10% 草酸溶液浸泡 20 分钟(草酸与金属离子形成可溶性络合物),浸泡后用纯水冲洗至无草酸残留(可通过钙离子检测试纸验证,无白色沉淀即为合格)。此类清洗每月不宜超过 2 次,防止草酸对流通池金属接口的腐蚀。 五、清洗后验证与维护 清洗完成后需进行性能验证。注入空白溶液(纯水),检测其吸光度(光度法)或电极零点(电极法),需稳定在初始出厂值 ±0.002 范围内。通入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测量值与理论值偏差需≤±3%,确认清洗后流通池无干扰。 日常需保持流通池干燥存放(停用状态下),若为光学流通池,需在清洁后用无尘布擦拭光学窗口,再覆盖防尘盖。定期检查流通池密封件(如 O 型圈),若发现老化或变形需及时更换,避免清洗时出现渗漏导致药剂流失。 清洗过程中禁止使用金属工具或硬质刷子,避免划伤内壁;化学试剂需现配现用,避免久置失效。通过分级清洗与针对性处理,可确保流通池始终处于洁净状态,为在线余氯检测提供稳定的反应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