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浊度测定仪测量异常会通过数值偏差、稳定性下降及响应异常等形式体现,这些表现往往与仪器部件状态、操作规范及环境因素相关,需结合具体特征判断问题根源。 一、数值偏差类异常 测量值与真实值偏离是最常见的异常。当同一水样的测量值持续偏高(超过标准值 10% 以上),可能是比色皿内壁有污渍(如指纹、水渍),光线穿过时发生散射,导致浊度检测值虚高;若测量值长期偏低,可能因光源老化(如钨灯使用超过 2000 小时),发光强度衰减,检测器接收的透射光信号减弱,无法准确反映悬浮物含量。 校准后仍存在系统性偏差需重点关注:用标准浊度液(如 100NTU)测量时,若偏差固定且方向一致(如始终偏低 10NTU),可能是校准曲线参数错误(如斜率设置偏差);若偏差无规律(忽高忽低),则可能是标准溶液失效(如长期暴露导致浓度变化)或比色皿配对误差(不同比色皿的透光率差异超过 2%)。此外,水样温度过高(超过 30℃)会使液体折射率变化,表现为测量值较实际值偏高 5%-8%。 二、稳定性差的典型表现 测量值波动频繁且无规律。正常情况下,同一水样连续测量 3 次的偏差应≤±2%,若波动幅度超过 ±5%,可能是水样未充分混匀(悬浮物沉降),检测时液体中颗粒分布不均;若伴随 “跳变”(如突然从 20NTU 升至 50NTU),多为检测环境中有强光干扰(如阳光直射比色池),外部光线进入光路系统,干扰检测信号。 仪器运行时若出现周期性波动(如每 10 秒出现一次峰值),可能是电源电压不稳(如电压波动超过 ±5%),光源亮度随电压变化产生周期性明暗变化;若波动与环境振动同步(如靠近离心机),比色皿在测量池中轻微晃动,导致光路对准偏差,透光率检测值忽高忽低。长期使用的仪器若出现漂移(如 30 分钟内数值变化超过 5NTU),可能是检测器温度漂移(无恒温装置),电子元件受温度影响导致信号基准偏移。 三、响应与操作关联异常 检测响应速度异常伴随操作关联特征。正常情况下,水样注入比色皿后 30 秒内读数应稳定,若响应时间延长(超过 1 分钟),可能是悬浮物颗粒较大(如超过 10μm),在比色皿内缓慢沉降,浊度值随时间逐渐下降;若注入后数值骤升再缓慢回落,多因水样中含气泡(如剧烈摇晃取样瓶),气泡逐渐消散过程中散射光强度变化。 空白校正后仍有读数(如纯水测量值超过 1NTU),可能是空白溶液污染(如容器残留杂质),或比色皿未清洗干净(内壁有洗涤剂残留);若校正时吸光度无法归零,可能是光路中有灰尘(遮挡部分光线),或零点校准按钮失效(电子元件故障)。此外,测量高浊度水样(如 500NTU 以上)后,若未及时清洁比色皿,残留的悬浮物会导致后续低浊度水样测量值偏高,形成交叉污染。 四、部件故障关联表现 特定部件异常会引发特征性测量问题。比色池密封不良(如密封圈老化)会导致水样渗漏,测量时液体量不足,光路长度变短,表现为浊度值偏低且重复性差;光源与检测器对准偏差(如运输震动导致),会使光线未完全通过比色皿中心,出现测量值偏低且无法通过校准修正。 显示屏数值乱码或无显示伴随测量失效,可能是电路接触不良(如数据线松动),或主板受潮(湿度超过 80%)导致芯片工作异常;若开机后光源不亮但显示屏正常,除灯泡损坏外,可能是光源驱动电路故障,无法提供稳定供电,此时任何水样测量值均为零或固定值。 这些异常表现往往相互关联,例如光源老化可能同时导致数值偏低和稳定性下降。识别异常时需结合操作流程、环境条件及仪器状态综合判断,为后续排查和修复提供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