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浊度测定仪的校准是保障检测数据准确性的核心环节,需遵循标准化流程,通过科学操作实现仪器测量精度的校正,为浊度检测提供可靠基准。 
一、校准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检查仪器状态,确保电源连接稳定,开机预热至规定时间,待仪器运行参数稳定后再开始校准。环境条件需符合要求,温度控制在 15-30℃,避免强光直射与剧烈气流,防止环境因素干扰光学系统。准备校准用标准溶液,需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浊度标准液,检查溶液有效期与浑浊状态,确保无沉淀、无气泡,浓度标识清晰。同时,准备洁净的比色皿,使用专用清洁剂清洗并以纯水冲洗,擦干外壁后检查有无划痕或污渍,避免影响光路传输。 二、零点校准 取适量无浊度纯水注入比色皿,液位需符合仪器要求,避免液体溢出或不足。用擦镜纸轻擦比色皿外壁,去除指纹与水滴,确保透光面洁净。将比色皿平稳放入仪器的比色槽,对准定位标记,盖好仪器盖避免杂光干扰。在仪器操作界面选择 “零点校准” 功能,启动校准程序,待仪器读数稳定后记录零点值,若零点偏差超过允许范围,需重新检查比色皿清洁度与纯水质量,排除干扰后再次校准。 三、跨度校准 跨度校准需按浓度梯度逐步进行。根据仪器测量范围选择至少两种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通常包括中低浓度与高浓度点,确保覆盖常用检测区间。先进行低浓度点校准,将标准溶液注入比色皿,按零点校准的操作规范放置到位,在仪器上输入对应标准值,启动校准程序,待读数稳定后完成该点校准。随后依次进行更高浓度点的校准,每更换一种标准溶液需重新清洗比色皿,避免残留溶液影响浓度准确性。校准过程中需确保标准溶液温度与室温一致,防止温度差异导致的密度变化影响浊度读数。 四、校准曲线的生成与验证 完成各浓度点校准后,仪器自动生成校准曲线,需检查曲线的相关系数,确保达到规定精度,若相关性不佳需重新校准。选取与校准点浓度不同的标准溶液作为验证样,进行浊度检测,计算测量值与标准值的偏差,若偏差在允许范围内则校准有效,否则需排查标准溶液、操作流程等环节的问题,重新执行校准步骤。验证过程需独立进行,避免使用校准用的同一批次标准液,确保验证结果的客观性。 五、校准后的参数确认与记录 校准完成后,在仪器界面查看并记录校准参数,包括零点值、各浓度点的测量值与标准值、曲线方程等信息。将校准结果填入专用校准记录表格,注明校准日期、操作人员、仪器型号及标准溶液信息,确保记录完整可追溯。若仪器支持数据存储功能,需将校准曲线参数保存至仪器,覆盖旧曲线,防止误调用过期校准数据。 六、校准后的收尾工作 将剩余标准溶液按规定条件保存,已开封的标准液需标注使用日期,尽快在有效期内用完。比色皿需用纯水清洗后倒置存放,避免残留液体干涸附着。关闭仪器电源,整理校准工具与记录文件,确保仪器处于备用状态。根据仪器使用频率与性能要求,设定下次校准周期,通常建议每 3 个月校准一次,若仪器经维修或检测数据异常,需立即重新校准。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流程,台式浊度测定仪可实现精准校准,其操作的规范性直接决定校准质量,是保障浊度检测数据可靠的前提,需作为仪器日常管理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检测工作的全周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