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浊度检测仪的泵体负责将水样稳定输送至检测池,其性能直接影响浊度测量的稳定性。泵体故障会通过流量异常、压力波动、异常声响等形式表现,需及时识别以避免检测数据失真。 
一、流量异常相关表现 流量异常是泵体故障最直接的体现。正常情况下,泵体输送水样的流量应稳定在仪器设定范围(通常 0.8-2L/min),若出现流量持续下降(低于设定值的 80%),可能是泵体叶轮磨损(如长期输送含悬浮物水样导致叶轮边缘磨耗),使叶轮与泵腔间隙增大,抽水效率降低。若流量忽高忽低(波动幅度超过 ±20%),则可能因叶轮被异物(如细小颗粒、纤维)卡滞,导致叶轮转动时快时慢,无法形成稳定水流。 当流量完全中断时,需排查泵体是否发生气蚀 —— 泵体进水管路漏气会使空气进入泵腔,形成气泡堵塞水流通道,此时检测池内水样无法更新,浊度显示值长期不变(与实际水质脱节)。此外,泵体单向阀老化(如密封垫磨损)会导致水样回流,表现为实际流量低于显示流量,检测池内水样置换缓慢,易因沉淀产生测量偏差。 二、压力与声响异常表现 泵体出口压力异常伴随特征声响。正常工作时,泵体出口压力稳定在 0.1-0.3MPa,若压力骤降(低于 0.05MPa)且伴随 “嗡嗡” 低鸣声,可能是泵体电机轴承磨损,转子与定子摩擦阻力增大,导致输出功率下降。若压力突然升高(超过 0.4MPa)并发出 “咯噔” 异响,通常是泵体出水口管路堵塞(如滤膜堵塞、阀门误关),泵体过载运行,叶轮与泵壳发生刚性碰撞。 泵体运行时若出现周期性 “咔哒” 声,多为叶轮与异物(如沙粒、塑料碎片)间歇性接触,随叶轮转动产生规律性撞击;若声响呈现 “嘶嘶” 漏气声,可能是泵体密封件(如 O 型圈、机械密封)损坏,水流从缝隙渗漏,同时带入空气干扰压力稳定。长期运行的泵体若出现高频振动(振幅超过 0.1mm),会引发管路共振,表现为整体设备振动加剧,伴随持续性噪音,多因叶轮重心偏移(如磨损不均匀)导致动平衡破坏。 三、检测数据异常关联表现 泵体故障会通过检测数据异常间接体现。当泵体流量不足时,水样在检测池内滞留时间过长,悬浮物因沉降导致检测值偏低,且数据更新迟缓(响应时间超过正常的 2 倍以上)。若泵体输送的水样含气泡(因气蚀或密封不良),气泡在检测池中形成散射干扰,会使浊度显示值骤升(远超实际水质),且数值波动剧烈(偏差超过 ±10NTU)。 泵体单向阀失效导致的水样回流,会使检测池内水样与进水管路水样混合,出现浊度值 “跳跃式” 变化 —— 新水样进入时浊度升高,回流时浊度降低,形成无规律波动。此外,泵体磨损产生的金属碎屑若进入检测池,会被误判为悬浮物,导致浊度测量值长期偏高,且清洗检测池后仍无法恢复正常。 四、辅助部件异常表现 泵体相关辅助部件异常可作为故障佐证。泵体电机温度异常升高(超过 60℃),触摸外壳有明显烫手感觉,可能是电机绕组绝缘老化(长期过载导致),或散热风扇被灰尘堵塞,无法及时散热。泵体电源线接头处若出现过热发黑现象,多因接触不良导致电阻增大,伴随供电不稳定,使泵体转速忽快忽慢。 进水管路与泵体接口处若出现水滴渗漏,长期会导致泵体底座锈蚀,同时空气中的杂质随水流进入泵腔,加速叶轮磨损。此外,泵体控制模块指示灯若出现闪烁(如红色故障灯常亮),通常是泵体运行电流异常(过高或过低),提示电机或驱动电路故障,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泵体故障的表现往往相互关联,如叶轮磨损会同时导致流量下降、压力降低和异响,需结合多种现象定位根源。及时识别这些表现并处理,可避免泵体故障扩大,保障在线浊度检测仪的长期稳定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