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浊度检测仪的精度直接影响水质监测数据的可靠性,精度验证需通过标准化操作,验证仪器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偏差是否在允许范围内。整个过程需从前期准备、验证操作、结果判定到后续处理形成完整流程,确保验证结果科学有效。 
一、验证前准备需重点关注电极状态与环境适配性 环境需维持 20-25℃恒温,温差波动控制在 ±1℃内,避免温度变化影响电极敏感元件响应;相对湿度保持 40%-60%,防止电极线缆接口受潮。需准备经计量认证的浊度标准溶液,涵盖低(0-5 NTU)、中(5-50 NTU)、高(50-1000 NTU)三个浓度梯度,且需在有效期内,开封后冷藏保存不超过 7 天。电极需提前用纯水浸泡 30 分钟活化,检查电极探头是否有划痕、气泡附着或生物膜污染,若有污染需用软毛刷蘸纯水轻拭,禁用硬物刮擦。同时检查电极线缆连接是否牢固,信号传输线需远离强电磁源,避免干扰检测信号。 二、验证操作需按电极响应规律分步实施 零点验证时,将电极浸入经 0.22μm 滤膜过滤的零浊度水,确保探头完全浸没且无气泡包裹,静置 10 分钟待读数稳定后,连续记录 3 次数据,平均值与理论零点偏差需≤±0.02 NTU。量程验证按低→中→高浓度顺序进行,每次更换溶液前,需用待测溶液冲洗电极表面 3 次,避免残留液干扰。每种浓度下电极需稳定响应 5 分钟后开始测量,连续记录 6 次数据,计算平均值与相对标准偏差(RSD)。测量过程中需保持溶液静置,避免搅拌产生气泡附着电极;电极线缆需自然垂放,防止拉扯导致探头位置偏移。 三、结果判定需结合电极特性设定双重标准 浓度偏差方面,低浓度测量值与标准值偏差应≤±5%,中高浓度≤±3%;重复性方面,6 次测量的 RSD 需≤3%,确保电极响应稳定。若低浓度偏差超标,需检查电极是否存在微污染或零点漂移,清洁后重新验证;若高浓度重复性不佳,需排查电极内部光路是否因震动偏移,必要时重新校准电极焦距。验证数据需记录电极编号、响应时间、每次测量值等细节,精确至小数点后两位,便于追溯电极性能变化趋势。 四、验证后处理需针对电极进行专项维护 合格电极需用纯水冲洗后浸泡在保养液中(按说明书配比),避免干燥损伤敏感膜;不合格电极需标识停用,经专业校准后重新验证。标准溶液需密封冷藏,取样容器用稀硝酸浸泡后冲洗晾干。验证报告需附加电极维护记录,明确下次验证时间(建议每 3 个月一次),并归档保存。通过针对性的精度验证,可及时发现电极老化、污染等问题,保障长期检测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