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余氯检测仪通过电极法或光度法实现对水中余氯浓度的实时监测,水流状态直接影响检测反应的充分性与信号的稳定性,其对水流稳定性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流速控制、流态均匀性及波动范围三个方面,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在流速控制方面,需保持稳定的水流速度。余氯检测依赖试剂与水样的反应(光度法)或电极与水体的电化学作用(电极法),流速过快会导致反应时间不足 —— 光度法中显色反应未达平衡就流出检测池,吸光度测量值偏低;电极法中水体与电极表面接触时间过短,电化学信号未稳定便被冲走,读数波动剧烈。流速过慢则会使水样在检测池中滞留时间过长,余氯因分解(尤其在光照、高温条件下)导致浓度下降,同时可能造成杂质沉积(如悬浮物附着电极),干扰检测信号。通常要求水流速度控制在 0.5-2L/min 的范围内,具体数值需根据检测仪型号匹配,以检测池内水样 3-5 分钟完成一次置换为宜。 流态均匀性是另一核心要求。水流需以层流状态通过检测池,避免湍流、漩涡或死角。湍流会使水样在检测池中混合不均,局部流速差异导致试剂与水样反应程度不一致,吸光度或电极信号出现周期性波动;漩涡易裹挟气泡进入检测池,气泡附着在电极表面或遮挡光路,造成读数骤降或跳变。检测池进水口需设计导流结构(如加装稳流板),使水流平稳进入,出口保持通畅,确保池内压力稳定(通常维持在 0.05-0.2MPa)。同时,水流方向需与检测元件(电极、比色皿)保持垂直或平行,避免因冲击角度不当导致局部磨损或信号干扰。 水流波动范围需严格限制。瞬时流速波动(如因水泵启停、阀门开关导致)不得超过设定值的 ±10%,长时间流速偏差需控制在 ±5% 以内。流速频繁波动会破坏检测系统的动态平衡:光度法中光源与检测器的响应存在延迟,无法实时跟随浓度变化,易产生虚假峰值;电极法中电极表面的扩散层(影响电化学反应)因流速变化反复重构,导致测量值漂移。对于间歇性供水场景,需加装缓冲水箱或稳压装置,通过蓄水调节使进入检测仪的水流保持连续稳定,避免断流后重新通水时的冲击扰动。 水流稳定性还需配合水样预处理环节。若原水含大量气泡(如经曝气处理的水体),需在进入检测仪前通过脱气装置去除,防止气泡随水流进入检测池;高悬浮物水体需经过滤预处理,但过滤装置的进出口压差需稳定,避免因滤料堵塞导致流速逐渐下降。预处理后的水样需保持与原水的一致性,处理过程中的流速变化需控制在允许范围内,防止余氯在预处理阶段因滞留或混合不均发生浓度改变。 安装方式也需配合水流稳定性要求。检测仪的采样点应避开管道弯头、泵体出口等易产生湍流的位置,优先选择直管段(上游直管长度不小于 5 倍管径,下游不小于 3 倍管径),确保水流在进入检测池前已形成稳定流态。检测池与主管道的连接需采用同径设计,避免因管径突变产生节流效应,引发局部流速异常。 满足水流稳定性要求的核心目的是确保检测环境的一致性 —— 无论原水流量如何变化,进入检测仪的水样需保持稳定的物理状态,使余氯浓度的测量仅反映水体本身的化学特性,而非水流状态的干扰。实际应用中,可通过安装流量计实时监测流速,结合变频水泵或自动阀门调节,形成闭环控制,将水流稳定性控制在规定范围内,为在线余氯检测提供可靠的物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