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电导率检测仪的测量原理基于溶液中离子的导电特性,电极与流体的相对状态安装规范中,电极朝向与流速控制的科学性直接决定数据的稳定性与准确性,需结合流体力学与电化学特性制定精准标准。 
一、电极朝向 在管道式安装中,电极探头应采用 “倾斜 45° 朝下” 的安装角度 —— 此角度可避免气泡聚集在电极表面,同时减少悬浮颗粒物的直接冲击。具体而言,电极轴线与管道水平线的夹角需严格控制在 40°-50° 范围内,角度过小(<40°)易导致气泡附着在测量面,形成绝缘层使读数偏低;角度过大(>50°)则会增加颗粒沉降概率,在高浊度水体中可能造成电极表面污染加速。对于浸入式安装的电极,需确保测量面正对水流方向,与水流的法线夹角不超过 15°,使水样能均匀冲刷电极,避免局部浓度梯度干扰。 电极与管道的相对位置有明确规范。电极安装点应选在管道的直线段,距离弯头、阀门等湍流区域至少 10 倍管径的位置,确保流场稳定。电极探头的插入深度需为管道直径的 1/3-1/2,过浅会导致测量区域受液面波动影响,过深则可能接触管道底部的沉积物。在水平管道安装时,电极应位于管道横截面的上半部分(45°-90° 象限),既避免底部泥沙沉积污染,又能防止顶部气泡集中;垂直管道安装时,需选择向上流动的管段,流速方向与电极轴线平行,减少重力对流场的干扰。 二、流速控制 在线电导率测量的最佳流速范围为 0.3-1.5m/s,此区间内既能保证电极表面的扩散层厚度稳定(约 50-100μm),又可避免湍流产生的气泡干扰。流速低于 0.3m/s 时,水体中的离子在电极附近形成浓度极化,导致测量值偏低,尤其在高电导率溶液中偏差可达 5% 以上;流速超过 1.5m/s 会使电极表面产生空化现象,气泡附着导致读数波动,同时高速冲刷会加速电极铂片磨损。对于高粘度流体(如工业糖浆废水),需将流速控制在 0.5-0.8m/s 的窄区间,平衡扩散效率与流阻影响。 流速调节的实现方式需因地制宜。在管径固定的管道系统中,可通过安装限流孔板调节流速,孔板孔径需经水力计算确定,例如 DN100 管道需搭配 φ50mm 孔板以将流速控制在 1.0m/s 左右。对于流量波动大的场景(如市政管网),应加装稳流装置,如缓冲罐或螺旋导流器,使进入测量区域的流速波动幅度控制在 ±10% 以内。浸入式安装时,可通过潜水泵与溢流槽组合形成稳定流速,泵流量根据测量池容积计算,确保换水周期为 30-60 秒,既保证水样新鲜又避免流速突变。 特殊工况的应对策略需灵活调整。在含大量气泡的水体(如曝气池出水)中,电极上游需安装气泡分离器,同时将流速降至 0.3-0.5m/s,配合倾斜安装角度减少气泡附着。高腐蚀性流体(如酸碱废水)中,除选用哈氏合金电极外,流速需提高至 1.2-1.5m/s,通过增强冲刷力减少腐蚀产物沉积,但需配套防磨损电极保护套。在低温环境(<5℃)下,应将流速控制在 0.8-1.0m/s,利用流体动能补偿低温导致的离子迁移率下降。 三、安装后的验证与校准 完成安装后需进行流速实测,用电磁流量计或毕托管在电极前后 3 倍管径处测量流速,确保数值在设计范围内。通电试运行时,观察电导率值的波动幅度,正常情况下应≤±0.5%/10 分钟,若波动过大需检查电极朝向是否正对来流或是否存在局部湍流。此外,需在不同流量工况下(如最小、平均、最大流量)进行校准验证,用标准溶液(1413μS/cm @25℃)测量,偏差均应≤±2%,确保流速变化不会显著影响测量精度。 电极朝向与流速控制的规范实施,能使在线电导率检测仪的测量误差控制在 ±1% 以内,为工业过程控制、水质监测等场景提供可靠数据。安装时需结合管道特性、流体性质与设备参数综合设计,必要时通过流体动力学模拟优化安装方案,从源头规避流场干扰带来的测量偏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