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电导率检测仪传感器通过电极间离子传导检测水质,长期运行中,电极腐蚀、电路老化、污染物附着等问题会导致性能衰减,最终表现为响应延迟、数据跳变或异常误差码。这些信号需及时识别,避免因数据失真影响污水处理工艺调控,具体解析如下: 一、响应延迟:传感器 “反应变慢” 的典型信号 正常传感器对水质变化的响应时间≤3 秒(如突然加入高盐溶液后,电导率应在 3 秒内开始上升),响应延迟意味着传感器无法实时捕捉水质波动,核心原因与电极性能衰减相关。 1、表现形式 实际水质变化后,传感器读数滞后(如进水电导率骤升 100μS/cm,传感器 5 分钟后才显示变化);校准过程中,注入标准溶液后,读数达到稳定值的时间超过 10 分钟(正常应≤2 分钟)。 2、潜在损坏原因 电极表面结垢(如钙镁沉淀覆盖电极,离子传导路径变长);电极引线接触不良(电路氧化导致信号传输延迟);温度补偿元件老化(电导率受温度影响显著,补偿滞后会放大响应延迟)。 3、应急检查 断电后拆卸电极,用 10% 柠檬酸浸泡 10 分钟(去除结垢),重新安装后检测响应速度;若仍延迟,需检查接线端子(用无水乙醇擦拭氧化层),或替换温度补偿探头验证。 二、数据跳变:数值 “无规律波动” 的危险信号 数据跳变指读数在短时间内无规律波动(如 1 分钟内从 500μS/cm 跳至 800μS/cm 再回落,实际水质稳定),这类信号常暗示传感器核心部件(电极、电路)已出现物理损坏。 1、表现形式 稳定水样中(如恒温水槽),连续 3 次读数偏差>10%(正常应≤2%);数据曲线呈 “锯齿状” 波动,且波动幅度随时间扩大(如初期 ±5μS/cm,1 周后扩大至 ±50μS/cm)。 2、潜在损坏原因 电极片开裂(污水中腐蚀性物质侵蚀电极表面,导致导电面积不稳定);内部电路虚焊(振动环境下焊点接触不良,信号传输时断时续);电极线缆破损(绝缘层开裂导致漏电,干扰检测信号)。 3、应急检查 用万用表检测电极电阻(正常应≤500Ω),若电阻忽高忽低(如瞬间升至 1000Ω 以上),说明电极或线缆破损;观察电极表面是否有裂纹(尤其边缘处),破损需立即更换电极(避免污染物渗入内部电路)。 三、异常误差码:传感器 “自我诊断” 的直接提示 现代传感器内置自诊断系统,当检测到硬件故障或超出正常运行范围时,会输出特定误差码(如 “Err 03”“E12”),不同型号误差码含义虽有差异,但核心指向传感器损坏或致命故障。 1、常见误差码及对应损坏 “Err 03”(多数型号):电极短路,多因电极片被导电污染物(如金属碎屑)连接,或内部电路进水短路; “E12”(部分型号):温度传感器失效,电导率检测依赖温度补偿,温度探头损坏会触发该代码; “Err 10”:信号溢出,通常因电极完全腐蚀(无法产生有效信号),或主板电路烧毁。 2、特点与风险 误差码出现后,传感器常停止数据输出或固定显示某一数值(如 “9999μS/cm”),若强行忽略并继续使用,可能导致工艺误判(如误判水质达标而排放)。 3、应急检查 对照传感器手册查询误差码含义:短路类误差需拆解电极清理污染物(若进水则需更换密封组件);温度传感器失效需单独更换探头;主板故障则需联系厂家维修(避免自行拆解导致二次损坏)。 四、预警信号的联动判断与处理原则 单一信号可能由临时干扰导致(如数据跳变可能因瞬间水流冲击),但多个信号同时出现(如 “响应延迟 + 数据跳变”),基本可判定传感器已损坏: 1、联动判断示例 传感器先出现响应延迟(5 分钟才反应水质变化),3 天后开始数据跳变(波动 ±80μS/cm),最终显示 “Err 03”,说明电极从结垢发展至短路,需整体更换。 2、处理原则 响应延迟:优先清洁维护(除垢、重新接线),若无效则更换电极; 数据跳变:直接检查硬件(电极、线缆),物理损坏需立即更换; 异常误差码:按手册排查,硬件故障需停用维修,期间用备用传感器替代。 通过及时识别这些预警信号,可将传感器故障导致的工艺影响控制在 2 小时内(正常更换周期),避免因数据失真引发污水处理不达标或资源浪费。日常需记录信号出现时间及频率,为传感器寿命评估(通常 3-5 年)提供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