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电导率检测仪电极的清洗是维持其检测精度的关键环节,需根据电极表面的污染类型(如无机物沉积、有机物附着、生物膜滋生等)采取针对性方法,通过规范操作去除污染物,同时避免损伤电极结构。 一、清洗前的准备工作需细致周全 首先需关停检测仪或切换至维护模式,避免清洗过程中产生错误数据或损坏仪器电路。将电极从测量池或管路中取出,观察表面污染状态,确定污染类型(如白色结晶、褐色附着物、滑腻生物膜等),为选择清洗试剂与工具提供依据。准备专用清洗工具,如软毛刷、专用擦拭布(不掉纤维)、塑料容器等,避免使用金属工具或硬质毛刷,防止刮伤电极表面的铂黑层或电极膜。同时备好所需清洗试剂(如稀盐酸、酒精、次氯酸钠溶液等)及纯水,确保试剂浓度符合要求,且在有效期内。 二、无机物沉积的清洗需采用化学溶解法 对于碳酸盐、硫酸盐等结晶类沉积物,可将电极浸泡在 5%-10% 的稀盐酸溶液中,浸泡时间根据污染程度控制在 1-4 小时,通过酸性溶液溶解无机沉淀物。浸泡过程中需确保电极头部完全浸没,避免溶液接触电极的电缆接口或接线部分。浸泡结束后,用纯水反复冲洗电极,直至冲洗液呈中性(可通过 pH 试纸检测),再用软布轻轻擦拭电极表面,去除残留的疏松沉积物。若沉积物顽固,可在浸泡后用软毛刷轻轻刷洗,注意力度适中,防止破坏电极的铂片或镀层。 三、有机物附着的清洗需结合物理与化学方法 针对油污、腐殖质等有机物污染,可先用纯水冲洗电极,去除表面松散的有机物,再将电极浸泡在 75% 的酒精溶液中 30 分钟至 1 小时,利用酒精的溶解性去除有机物。对于难以溶解的有机物,可使用稀释的表面活性剂溶液(如中性洗洁精)轻轻擦拭电极表面,随后用纯水彻底冲洗,避免表面活性剂残留影响检测。清洗后需检查电极表面是否仍有有机物残留,必要时可重复操作,但需控制清洗次数,防止酒精或表面活性剂对电极材质造成长期损伤。 四、生物膜污染的清洗需注重杀菌与剥离 当电极表面形成滑腻的生物膜(多为藻类、细菌群落)时,需使用氧化性溶液进行处理,常用 5%-10% 的次氯酸钠溶液或 3% 的过氧化氢溶液浸泡电极,浸泡时间约 2 小时,通过氧化作用杀灭微生物并分解生物膜结构。浸泡后取出电极,用软毛刷轻轻刷去残留的生物膜碎片,再用纯水冲洗干净,确保无氧化性试剂残留。对于长期未清洗形成的厚层生物膜,可先将表面松散部分剥离,再进行浸泡处理,必要时可适当延长浸泡时间,但需避免长时间接触高浓度氧化性溶液导致电极腐蚀。 五、清洗后的处理与检查不可忽视 清洗后的电极需用纯水反复冲洗至少 3 次,确保所有清洗试剂完全去除,避免残留试剂改变测量水体的电导率。冲洗后用专用擦拭布吸干电极表面水分,或自然晾干,禁止用高温烘干,防止电极材料受热变形。检查电极表面状态,确认污染物已完全去除,铂黑层(若有)无脱落,电极片无划痕或腐蚀痕迹,电缆接口处无潮湿或损坏。重新安装电极时需确保连接紧密,密封圈完好,防止测量水体泄漏或空气进入测量池。 六、日常预防性清洗需定期执行 为减少严重污染的发生,需制定定期清洗计划,根据水样污染程度确定清洗周期,一般情况下每周至少进行一次简单冲洗(用纯水冲洗表面),每月进行一次深度清洗(根据污染类型选择对应方法)。在水质较差的环境中(如工业废水、富营养化水体),需缩短清洗周期,必要时可在测量系统中加装预处理装置(如过滤器),减少电极污染的可能性。每次清洗后需记录清洗方法、时间及电极状态,形成维护档案,便于追溯污染规律与优化清洗策略。 总之,在线电导率检测仪电极的清洗需根据污染类型选择适配方法,通过规范的化学处理与物理清洁,结合细致的清洗后检查与日常维护,确保电极始终处于洁净状态,为电导率检测提供稳定可靠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