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电导率检测仪电极的核心部件(如铂黑电极、石墨电极)对存放环境与处理方式敏感,长期存放若操作不当,易导致电极敏感层氧化、污染或结构损坏,影响后续检测精度与使用寿命。需遵循 “预处理到位、环境可控、介质适配、定期维护” 的原则,通过标准化存放流程,保障电极在长期闲置期间性能稳定,取用后可快速恢复正常检测功能。 
首先,存放前需完成全面预处理,清除电极表面杂质与残留。第一步进行彻底清洁,先将电极从检测仪上拆卸,用去离子水轻柔冲洗电极表面,去除附着的水样、污垢或盐分;若电极表面存在顽固污渍(如水垢、有机物残留),可用中性清洁剂(如专用电极清洗液)浸泡 10-15 分钟,再用软毛刷轻轻刷洗,避免使用硬物刮擦敏感层;清洁后需用去离子水反复冲洗 3-4 次,确保无清洁剂残留,防止化学物质长期附着腐蚀电极。第二步进行干燥处理,将清洁后的电极用无尘吸水滤纸吸干表面水分,或置于阴凉通风处自然晾干,禁止使用高温烘干(如烤箱、吹风机),防止高温破坏电极敏感层结构或导致电极材质变形;若电极带有密封圈等橡胶部件,需检查密封圈是否完好,若存在老化、变形需及时更换,避免存放过程中杂质渗入电极内部。 其次,严格控制存储环境,避免外界因素影响电极性能。温度需保持在 5-25℃的恒温环境,避免高温导致电极敏感层氧化加速,或低温使电极内部水分结冰膨胀损坏结构;相对湿度需控制在 40%-60%,湿度过高易导致电极表面吸潮生锈,或使残留水分引发电极内部电路受潮,可在存储空间放置硅胶干燥剂,定期观察干燥剂状态并及时更换。存储环境需远离腐蚀性气体(如氯气、二氧化硫)、强电磁场(如高压设备、雷达装置)及粉尘密集区域,腐蚀性气体会腐蚀电极金属部件,强电磁场可能干扰电极内部信号元件,粉尘则易附着电极表面形成污染;同时需避免阳光直射,防止紫外线加速电极材质老化,可选择不透明密封容器或专用存储箱存放。 再者,选择适配的存储介质,保护电极敏感层活性。不同类型的电导率电极需搭配对应存储介质:铂黑电极或光亮电极长期存放时,需浸泡在专用电极保护液中(如饱和氯化钾溶液,需确认与电极材质兼容),避免敏感层因干燥而失去活性,保护液需定期检查液位与纯度,若出现浑浊、变色需及时更换;复合电极(如带温度补偿的电极)若无法浸泡存放,需在电极检测端涂抹少量电极保护膏,再用洁净的保鲜膜包裹密封,防止敏感层暴露在空气中氧化;禁止将电极直接裸露存放,或浸泡在非专用溶液(如自来水、酸碱性溶液)中,前者易导致敏感层失效,后者可能引发电极腐蚀或性能漂移。 然后,建立定期维护机制,动态监测电极存放状态。即使长期存放,也需每 1-2 个月对电极进行一次检查:取出电极观察外观,确认敏感层无氧化、剥落,密封圈无老化,电极线缆无破损;检查存储介质状态,补充或更换保护液、干燥剂,确保存储环境始终符合要求;对浸泡存放的电极,可轻轻晃动存储容器,使保护液与电极充分接触,避免局部敏感层因长期静止出现钝化;检查过程中需佩戴无粉乳胶手套,防止手部油脂、汗液污染电极,操作后按原存放方式复位,避免随意改变存储条件。 最后,明确取用与激活流程,确保电极快速恢复使用。取用长期存放的电极时,需先将电极从存储介质中取出,用去离子水彻底冲洗表面,去除残留的保护液或保护膏;若电极敏感层出现轻微氧化(如铂黑电极表面失去光泽),可按说明书要求进行活化处理(如用稀盐酸短时间浸泡后冲洗);激活后需进行零点校准与量程校准,使用标准电导率溶液验证电极性能,确认检测数据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后,方可安装到检测仪上使用;若取用后发现电极存在明显损坏(如敏感层剥落、线缆断裂),需及时维修或更换,不可继续使用。 通过严格遵循上述长期存放要求,可有效保护在线电导率检测仪电极的核心性能,避免因存放不当导致的检测精度下降或设备损坏,确保电极在闲置期间始终处于良好状态,为后续水质监测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