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电导率检测仪的电极是检测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测量精度。实际维护中,因对电极特性认知不足,常出现操作误区,导致电极寿命缩短或检测偏差,需重点规避以下问题。 
一、清洁方式不当是最常见误区 部分使用者认为 “越用力清洁效果越好”,用硬毛刷或砂纸擦拭电极表面,殊不知电极的铂黑涂层(或金属环)质地脆弱,过度摩擦会破坏涂层完整性,导致电极常数改变。正确做法是用软毛刷蘸取去离子水轻轻刷洗,若有顽固污渍(如生物膜),可浸泡在 5% 稀硝酸中 10 分钟(避免超过 30 分钟),再用去离子水冲洗。另一个错误是清洁后不彻底冲洗,残留的清洁剂或硝酸会污染被测水体,应冲洗至电极表面无滑腻感,并用无尘布吸干水分(不可擦拭电极敏感区)。 二、校准环节存在操作偏差 部分维护者长期使用单一浓度标准溶液校准,忽略了 “覆盖常用测量范围” 原则 —— 若日常检测高浓度水体(如工业废水),仅用 100μS/cm 标准液校准,会导致高量程测量偏差。正确校准应选择与实际水样浓度接近的标准液(如测高浓度用 10000μS/cm 标准液),且每 3 个月用两种不同浓度标准液验证线性(偏差需≤2%)。此外,校准前未平衡温度也是常见错误,标准液与电极需在检测环境中静置 30 分钟(温度差异≤1℃),否则温度补偿误差会直接影响校准精度。 三、储存方法不合理会加速电极老化 多数使用者在电极闲置时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导致电极膜干燥开裂(尤其玻璃电极);或长期浸泡在纯水中,使电极表面离子平衡被破坏。正确储存需根据闲置时间调整:短期(<1 周)可浸泡在 3mol/L 氯化钾溶液中(保持电极湿润);长期(>1 个月)需取出后吸干表面水分,套上专用保护帽(帽内放置湿润海绵),避免剧烈震动。禁止将电极浸泡在含油污或高浓度腐蚀性溶液中,防止敏感材料被腐蚀。 四、使用过程中的防护意识不足 部分场景中,电极安装位置未避开湍流或气泡区域,导致电极表面持续受冲击,涂层脱落;或未定期检查电极线缆,接头进水后仍继续使用。正确做法是将电极固定在水流平稳处(可加装保护套管),每月检查线缆是否破损、接头是否密封(发现裂纹及时更换密封圈)。此外,忽视电极 “极化效应” 也会影响性能,需避免在高浓度电解质溶液中长时间连续测量(每 2 小时停机 10 分钟),让电极恢复离子平衡。 五、维护周期设定机械固化也是常见问题 部分使用者按固定周期(如每月)维护,忽略实际使用强度 —— 在高污染水体中频繁使用的电极,污染速度远快于清洁水体中的电极,需缩短维护周期(如从每月改为每两周)。正确做法是结合测量数据稳定性判断:当同一水样连续测量偏差超过 5%,或校准频繁失败时,需立即进行维护,而非等待固定周期。 规避这些误区的核心是 “以电极特性为核心”,结合使用环境和检测需求调整维护策略。科学的维护应兼顾清洁、校准、储存的协同性,既避免过度维护造成资源浪费,也防止维护不足导致的检测失准,最终实现电极性能的长期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