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电导率检测仪的测量精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极安装的规范性和温度补偿设置的准确性。以下从电极安装流程、温度补偿参数配置及验证方法三方面,提供标准化操作指引。 
一、电极安装规范流程 电极选型需匹配测量场景,低电导率水体(如纯水)宜选用铂黑电极,高电导率介质(如工业废水)应采用钛合金电极。安装前需检查电极外观,确保敏感元件无划痕、引线绝缘层完好,电极常数校准证书在有效期内(通常为 12 个月)。 安装位置应满足以下条件:水流平稳且充满管道,避免气泡聚集区(如泵出口下游 3 米内)和死水段。浸没式安装时,电极敏感部分需完全浸入水中,距离容器壁至少 5cm;流通式安装需采用 DN15-DN50 专用流通池,保证流速稳定在 0.3-1m/s,进出口加装阀门便于维护。 固定电极时需使用专用扳手(避免直接夹持电极杆),螺纹连接处缠绕生料带(厚度不超过 2 圈),确保密封不渗漏且电极轴线与水流方向垂直。安装完成后,用万用表测量电极内阻,铂电极应≤5kΩ,钛电极应≤10kΩ,超出范围需检查接线是否松动。 二、温度补偿设置标准 基础参数设置需根据水体特性选择补偿模式:自然水体采用 2%/℃的温度系数(默认值),酸性溶液(pH<4)切换为 1.5%/℃,碱性溶液(pH>10)调整为 2.5%/℃。高精度测量时需开启自动温度补偿(ATC),接入配套的 Pt1000 温度传感器,确保温度探头与电极敏感区处于同一水流截面。 温度补偿校准步骤:将电极与温度探头同时浸入恒温水浴,在 25℃时记录电导率值,升温至 35℃稳定后,手动修正补偿系数,使仪器显示值与 25℃标准值偏差≤±1%。对于温度波动大的工况(昼夜温差 > 10℃),需启用动态补偿模式,设置温度采样频率为 1 次 / 秒,补偿响应时间为 5 秒。 特殊情况处理:当水体中含有高浓度盐类(如海水),需在仪器中输入实际溶解固形物(TDS)系数,避免因离子缔合效应导致的补偿误差。低温环境(<5℃)时,应将温度补偿下限设为 0℃,防止仪器自动归零造成数据丢失。 三、安装与设置验证 安装正确性验证:启动水流后观察电极表面,无连续气泡附着为合格;用标准溶液(1000μS/cm KCl 溶液)测试,不同流速下测量值波动应≤±2%。若出现周期性跳变,需检查管道是否有振动或电磁干扰,可加装减震支架或信号屏蔽线。 温度补偿有效性验证:在 20℃和 30℃条件下分别测量同一标准溶液,经补偿后的示值偏差应≤±3%。若偏差超标,需重新校准温度传感器(用精密温度计比对,误差应 < 0.2℃),或更换老化的 NTC 热敏电阻。 日常维护中,每周需检查电极电缆接头密封性,每月用软布蘸纯水清洁电极表面(避免触碰敏感膜)。当发现温度补偿失效时,优先检查温度探头与主机的接线(通常为 3 芯屏蔽线),确保引脚对应正确(电源、信号、接地)。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操作规范,可使在线电导率检测仪的测量误差控制在 ±2% 以内,温度补偿精度达到 ±0.5℃,为水质监测和工艺调控提供可靠数据支持。操作过程需填写《安装调试记录表》,记录电极参数、补偿设置及验证数据,形成可追溯的质量档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