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电导率检测仪的电极长期浸泡于水体中,其性能衰减主要源于电解液干涸与膜片老化两大问题。这两类故障占电极失效原因的 70% 以上,需通过针对性保养措施延长使用寿命,确保监测数据的稳定性。 
一、防止电解液干涸的三级防护体系 电极内部的 KCl 电解液是维持导电性能的核心介质,液面下降会直接导致测量误差。每日需通过电极顶部的观察窗检查液位,若低于刻度线 1/3,应补充饱和 KCl 溶液至标注位置,补充时需使用专用注射器沿内壁缓慢注入,避免产生气泡阻塞液接界。每周需旋紧电解液加注口的密封螺帽,检查是否存在渗液痕迹,对使用超过 6 个月的电极,建议更换全部电解液 —— 先倾斜电极倒出旧液,用蒸馏水冲洗腔体 2 次后重新灌满,此举可避免电解液中杂质沉积影响离子迁移效率。 对于安装在循环水池等易蒸发环境的电极,需加装防护套管:套管底部预留 5mm 排水孔防止积水,顶部开设微型透气孔平衡气压,套管内注入 3-5cm 深的饱和 KCl 溶液形成 “湿润缓冲层”,减缓电极内部电解液的蒸发速度。当环境温度超过 35℃时,需在套管外包裹隔热棉,控制电极工作温度波动不超过 ±2℃,温度剧烈变化会引发电解液体积膨胀导致密封失效。 二、延缓膜片老化的深度清洁策略 长期浸泡会使水体中的微生物、胶体物质在膜片表面形成生物膜,导致响应速度下降。每日用软毛刷蘸取 0.1% 次氯酸钠溶液轻刷膜片 30 秒,再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注意避免使用金属刷或硬质工具划伤敏感膜。每周进行一次深度清洁:将电极浸泡在 5% 稀硝酸溶液中 15 分钟,溶解水垢及金属离子沉积物,取出后立即用超纯水冲洗至 pH 值中性,不可直接接触残留酸液 —— 硝酸处理可有效去除膜孔内的堵塞物,但每月使用不宜超过 2 次,过度酸洗会破坏膜片的多孔结构。 膜片老化的早期信号是测量值漂移增大,此时需进行性能评估:将电极置于 100μS/cm 标准溶液中,记录达到稳定值的时间,若超过 3 分钟(新电极通常为 30 秒内),说明膜片已出现不可逆损伤。对于使用超过 12 个月的电极,建议每月用扫描电镜观察膜片表面(或送厂检测),当孔径堵塞率超过 40% 时应及时更换膜片,更换时需用专用工具拆卸,避免触碰内部引线。 此外,需避免电极接触含油污水或表面活性剂,这类物质会使膜片发生溶胀;当检测含高浓度氯离子(>1000mg/L)的水体后,需立即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清洗膜片,中和残留氯对膜材料的氧化侵蚀。通过建立 “日常清洁 - 定期养护 - 状态监测” 的全周期管理体系,可将电极使用寿命延长至 18-24 个月,大幅降低维护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