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绿素在线分析仪的安装质量直接影响检测精度与长期稳定性,需遵循 “定位精准、连接可靠、调试规范” 的原则,通过标准化步骤完成机械组装、管路连接与系统调试,为后续运行奠定基础。安装前需确认现场满足基础条件:具备稳定电源(220V±10%)、通风良好(避免阳光直射)、水样取水点与安装位距离≤5 米(减少管路损耗)。 一、安装基座与主机固定 根据仪器尺寸预制混凝土基座(尺寸比主机底座大 20cm×20cm,高度≥30cm),基座表面需水平(误差≤2mm/m),预留 4 个膨胀螺丝孔(匹配主机安装孔位)。主机开箱后检查外观是否完好(重点查看光学窗口、电极接口有无破损),用叉车或人工抬至基座上方,调整位置使安装孔对齐,穿入膨胀螺丝并均匀拧紧(避免单侧受力导致主机变形)。主机固定后需用水平仪复核,确保机身前后、左右倾斜度均≤1°,防止运行时因震动导致部件松动。基座周边需设置防雨棚(若为户外安装),棚顶边缘超出主机 50cm 以上,避免雨水直接淋溅。 二、光学检测系统安装 打开主机顶部检测池舱门,取出光学模块(含激发光发射器、荧光接收器),按说明书标记的定位线安装至舱内卡槽,用内六角螺丝固定(扭矩控制在 2-3N・m,防止过紧损坏光学部件)。安装滤光片时戴无尘手套,避免指纹污染,确保滤光片型号与检测波长匹配(通常为 460nm 激发、685nm 发射),轻推至卡槽完全贴合。检测池安装前需用超纯水冲洗 3 次,沥干后放入固定支架,接口处缠绕生料带(顺时针方向),旋紧时观察是否有液体渗漏(可预先涂抹少量硅脂增强密封性)。安装完成后关闭舱门,通电检查光源是否点亮(通过观察窗确认光线均匀无闪烁)。 三、电极组件与管路连接 叶绿素电极需在安装前活化:浸泡在专用活化液中 1 小时,用超纯水冲洗后垂直插入电极接口,顺时针旋转至定位刻度(通常为 “ON” 标识处),手感轻微阻力时停止(避免过度拧紧损坏电极膜)。进样管路选用内壁光滑的聚四氟乙烯管(内径 6mm),一端连接水样取水口(加装 50μm 滤网),另一端接入主机进样阀,管路沿墙面支架固定(每隔 50cm 设置管卡),转弯处采用大弧度弯头(曲率半径≥10cm)。出样管路连接至排水口,末端需高于排水液面 10cm 以上(防止回水倒灌)。管路连接完成后进行耐压测试:关闭出样阀,通入 0.2MPa 压缩空气,保持 5 分钟无漏气(重点检查接口、阀门处)。 四、电气连接与布线 电源线路需接入带漏电保护的配电箱(额定电流≥10A),火线、零线、地线分别对应接入主机电源接口(按颜色标记区分,地线不可省略),接线端子需拧紧并套上绝缘管。通信线(如 RS485 或以太网)一端连接主机通信接口,另一端接入监控系统交换机,布线时与电源线分开(间距≥30cm),避免电磁干扰。所有线缆需穿入 PVC 保护管,管内线缆填充率≤40%,管口用防火泥密封。接线完成后整理线缆,在主机侧面贴布线图标签,标注各线路用途、接口型号及走向。通电前用万用表检测电源接口,确认无短路(电阻≥5MΩ)、零线火线无接反。 五、系统调试与性能验证 首次通电需按开机流程操作:打开主电源开关→按下主机启动键→等待系统自检(约 3 分钟),观察显示屏是否正常显示(无报错代码)。参数初始化设置:在操作界面输入检测周期(如每 30 分钟 1 次)、清洗间隔(如每 4 次检测 1 次)、数据上传频率等,保存参数后重启确认是否生效。校准调试分两步:零点校准用 0.2μm 滤膜过滤的纯水,连续检测 3 次,读数偏差需≤±1μg/L;跨度校准用 10μg/L 标准溶液,重复 3 次,误差应≤±5%,若超差需检查光路是否对准、电极是否活化完全。实际水样测试需连续运行 8 小时,记录 5 组数据,相对标准偏差应≤3%,确保仪器稳定性达标。 六、安装验收与档案建立 验收内容包括:主机固定牢固性、管路无渗漏、电路连接正确、校准数据合格、通信正常(数据可上传至监控平台)。向用户移交资料:仪器说明书、安装图纸、校准证书、备件清单,同时培训操作人员掌握基本操作与日常检查(如查看液位、清理滤网)。建立安装档案,记录安装日期、参与人员、关键参数(如光路对准偏差、校准曲线斜率)、验收结论,标注下次校准时间(通常为安装后 1 个月)。安装现场清理:回收包装材料、工具,处理调试产生的废液(如标准溶液、清洗液),确保无遗留杂物。 安装过程的核心是减少外界干扰对光学检测的影响 —— 光路偏移 1mm 可能导致信号衰减 20% 以上,电极膜安装不当会直接引发数据漂移。通过严格控制基座水平度、光路对准精度、管路密封性,可有效避免后续运行中的系统性误差,使仪器快速进入稳定检测状态,为水环境叶绿素监测提供可靠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