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总磷测定仪的开机准备工作是保证检测精度的基础,需从仪器状态、试剂配置、样品预处理到环境调控全面落实,避免因准备不足导致测定偏差或仪器故障,具体准备流程如下。 一、仪器基础状态检查 开机前需对仪器核心部件进行功能性核查。首先检查电源系统:确认电源线插头无松动、线缆无破损,连接的插座需接地(避免漏电或电磁干扰),打开电源开关后观察指示灯状态(正常应显示稳定绿光,闪烁或红光需排查供电)。接着检查光学系统:打开仪器盖,查看比色皿槽内是否有异物(如残留液体、灰尘),用无尘布蘸取少量去离子水轻轻擦拭透光面,确保无指纹或划痕;启动预热程序(通常需预热 15-30 分钟),观察光源是否稳定(可通过空白比色皿的吸光度值判断,连续 3 次读数偏差需≤0.002A)。 同时需验证仪器操作功能:通过操作面板测试按键响应(如 “校准”“测量” 键是否灵敏)、显示屏显示是否清晰(无花屏或字符缺失),若配备打印机需检查打印纸余量及连接状态。对于带有消解模块的测定仪,需提前检查加热块是否清洁,设定消解温度(通常 120-125℃)后观察升温是否正常(10 分钟内达到设定温度为合格),避免因加热异常影响消解效果。 二、试剂与耗材准备 总磷测定试剂需按检测方法(如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提前准备并核查。核心试剂包括:过硫酸钾消解液(需现配或确认在有效期内,避免因分解导致消解不完全)、钼酸盐显色剂(检查是否有沉淀,若出现蓝色絮状物需重新配制)、抗坏血酸溶液(需冷藏保存且使用不超过 1 周,防止氧化失效),以及磷标准溶液(低浓度标准液需当天稀释,高浓度储备液需冷藏且每月校准 1 次)。 耗材需匹配仪器规格:选择与比色皿槽适配的石英比色皿(光程 10mm 为主,需标记透光面),使用前用去离子水冲洗 3 次并擦干外壁;准备移液枪(量程涵盖 0.5-10mL)及配套吸头(需一次性使用,避免交叉污染),提前检查移液准确性(吸取 10mL 水称重,偏差需≤±0.02g)。此外需准备洁净的容量瓶(用于样品定容)、烧杯(盛放废液)及计时器(控制消解与显色时间),所有容器需提前用 10% 硝酸浸泡 24 小时后冲洗干净,避免磷残留污染。 三、样品预处理准备 样品预处理需在开机前完成基础操作。采集的水样需尽快通过 0.45μm 滤膜过滤(去除悬浮颗粒物,防止堵塞比色皿或干扰显色),若样品浑浊度高,可先进行离心处理(3000r/min 离心 10 分钟)后取上清液。对于含余氯的样品(会氧化磷化合物),需提前加入硫代硫酸钠溶液还原(按每 0.5mg 余氯加入 1mL 10% 硫代硫酸钠的比例),并记录处理过程。 预处理后的样品需调节 pH 至中性(总磷测定要求 pH 6-8):用精密 pH 试纸或酸度计检测,过酸样品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过碱样品滴加稀硫酸,避免极端 pH 破坏消解反应。同时需估算样品磷浓度范围,若超过测定仪量程(通常 0-2mg/L),需提前用去离子水稀释(稀释倍数需记录,计算时换算),稀释后需确保浓度在标准曲线中段(0.5-1.5mg/L 为宜),提升测定准确性。 四、环境与安全准备 检测环境需满足稳定条件:室温控制在 15-30℃(温差≤2℃/h,避免温度波动影响显色反应),相对湿度≤70%(防止仪器内部受潮);操作台需水平且稳固,远离强光直射(如阳光、台灯)和强电磁设备(如离心机、空调),避免干扰光学检测。台面需铺设耐化学腐蚀垫,摆放试剂架(按 “消解液 - 显色剂 - 标准液” 顺序分区放置),并准备废液桶(标注 “含磷废液”,避免与其他废液混合)。 安全防护不可忽视:佩戴实验手套(耐酸碱型)、护目镜,若使用浓酸试剂需在通风橱内操作;提前熟悉应急处理措施(如试剂溅到皮肤需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检查急救箱药品(如中和剂、消毒棉)是否齐全。同时需准备记录表格,用于填写样品信息、试剂批号、仪器参数等,确保检测过程可追溯。 完成上述准备工作后,需再次核对仪器预热状态(达到稳定时间)、试剂有效性及样品预处理质量,确认无误后方可正式启动测定程序。规范的开机准备不仅能减少中途停机概率,更能从源头降低测定误差,为总磷检测数据的可靠性提供基础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