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绿素在线分析仪的膜头是检测水体中叶绿素浓度的核心部件,其表面的光学窗口直接接触水样,若附着污染物会导致光线散射、吸收异常,影响检测精度。膜头清洁需遵循科学规范,既要彻底去除杂质,又要避免损伤敏感部件,确保仪器长期稳定运行。 一、清洁工具的选择 膜头表面的光学玻璃或蓝宝石窗口质地坚硬但怕划伤,应避免使用金属刷、砂纸等硬质工具,优先选择柔软的专用清洁布(如超细纤维布)或医用棉签。对于附着的藻类、生物膜等顽固污染物,可搭配中性清洁剂(如 5% 的医用酒精溶液)或专用酶制剂,切勿使用强酸、强碱或有机溶剂,以防腐蚀膜头表面的增透膜。清洁时需准备两套工具,分别用于擦拭膜头和周边壳体,避免交叉污染 —— 擦拭壳体的抹布若接触油污,再擦拭光学窗口会留下新的污渍。 二、清洁操作的步骤 清洁操作应按 “先冲洗后擦拭” 的顺序进行,首先用常温蒸馏水或过滤后的水样冲洗膜头,冲掉表面的泥沙、悬浮颗粒等松散杂质,减少擦拭时的摩擦损伤。冲洗时水流需轻柔,避免高压水流直接冲击光学窗口,以防冲击导致膜头内部元件松动。冲洗后用清洁布蘸取少量清洁剂,以膜头为中心顺时针轻轻擦拭,动作要平稳连贯,避免来回摩擦产生划痕。对于缝隙处的污染物,可用蘸有清洁剂的棉签尖端小心清理,注意不要让棉签纤维残留。清洁完成后,需用蒸馏水再次冲洗,去除残留的清洁剂,最后用干布吸干水分,确保光学窗口无水印、无纤维残留。 三、清洁频率 在洁净水体(如饮用水源)中,膜头污染速度较慢,可每 2-4 周清洁一次;在富营养化水体(如湖泊、养殖塘)中,藻类繁殖迅速,膜头易附着生物膜,需缩短至每周 1-2 次。若仪器出现检测值波动增大、响应速度变慢等情况,即使未到预定清洁时间,也需立即检查膜头状态。每次清洁后需记录污染程度、清洁耗时等信息,通过数据分析总结污染规律,优化清洁周期 —— 例如雨季水体浑浊度高时,可临时增加清洁次数,避免污染物积累过多难以清除。 四、特殊污染物的处理 当膜头附着金属氧化物沉淀(如铁、锰氧化物)时,可用 1% 的稀柠檬酸溶液浸泡 3-5 分钟,软化后再擦拭,避免用力刮擦;若存在油膜污染,可先用蘸有乙醚的棉签轻轻点擦(注意通风,避免明火),再用酒精二次清洁,确保油膜完全去除。对于生物黏附力强的蓝藻、绿藻,可先用专用除藻酶溶液喷洒膜头,静置 10 分钟分解生物膜结构,再按常规步骤清洁,比直接擦拭更高效且不易损伤膜头。处理特殊污染物后,需额外进行一次校准验证,确认清洁未对检测精度造成影响。 五、清洁过程的防护措施 操作前需断开仪器电源,或进入 “维护模式”,防止清洁时误触按键导致数据异常。若膜头安装在水下或潮湿环境,需先切断水路连接,用防水布包裹电缆接头,避免进水短路。操作人员需佩戴无粉手套,防止手部汗液中的盐分、油脂污染膜头,手套若接触其他污染物需及时更换。高空或池边作业时,需系好安全绳,将清洁工具放在专用工具袋中,防止掉落损坏或污染水体。 六、清洁后的性能验证 清洁完成后,将膜头重新安装到位,启动仪器进行空白校准 —— 用经过 0.45μm 滤膜过滤的水样作为空白液,检测其叶绿素值,正常应≤1μg/L。若空白值偏高,说明清洁不彻底或膜头存在隐性损伤,需重新检查光学窗口是否有残留污渍,必要时重复清洁流程。同时观察仪器的响应曲线,正常情况下通入标准溶液后,读数应在 3 分钟内达到稳定值,若波动超过 ±5%,需检查膜头是否安装牢固,或是否因清洁导致光学对准偏移,必要时联系厂家进行光路校准。 叶绿素在线分析仪膜头的清洁并非简单的表面处理,而是影响检测数据可靠性的核心维护环节。操作人员需熟悉膜头的结构特性,根据实际水质状况制定个性化清洁方案,在 “彻底清洁” 与 “保护部件” 之间找到平衡。通过规范的清洁操作,既能延长膜头的使用寿命,又能保证叶绿素检测的准确性,为水体富营养化预警、藻类爆发防控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