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溶解氧检测仪的电极是感知水体中溶解氧浓度的核心部件,若出现不响应现象 —— 即检测值无变化、数值漂移严重或始终显示固定值,会导致监测数据失效。这一故障多与电极状态、安装环境或设备连接相关,需按步骤排查处理,快速恢复其感知能力。 
一、电极表面污染或堵塞 水体中的藻类、微生物、悬浮颗粒物会在电极膜表面形成生物膜或污垢,阻碍氧气渗透,导致电极无法感知浓度变化。处理时需先断开检测仪电源,拆下电极,用软毛刷蘸取 3% 的稀盐酸轻轻刷洗电极头部(避免划伤透气膜),去除表面附着物;若污染物较顽固,可将电极浸泡在 5% 的次氯酸钠溶液中 10 分钟,再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对于使用超过 6 个月的电极,需检查透气膜是否老化破损,膜表面出现裂纹或硬化时需整体更换膜帽,并重新填充电解液。 二、电解液失效或耗尽 溶解氧电极通过内部电解液与水体中的氧气发生电化学反应产生电流信号,电解液干涸或变质(如出现沉淀、颜色变浑)会使反应无法进行。更换电解液时,需先倒出旧液,用蒸馏水冲洗电极腔体 2-3 次,再注入新配制的氯化钾电解液(通常为 3mol/L),确保腔体完全充满且无气泡。安装新膜帽时需旋紧但避免过力,防止膜片破损,之后将电极浸泡在蒸馏水中活化 2 小时,激活电极性能。 三、电缆连接故障 电极与主机之间的电缆若存在内部断线、接头松动或氧化,会导致电信号无法传递。首先检查电缆接头,用细砂纸打磨接口处的氧化层,重新插拔并拧紧固定螺丝;若使用防水接头,需检查密封圈是否完好,防止潮气侵入导致接触不良。对于埋地或水下电缆,可通过万用表检测电缆电阻(正常应≤5Ω),电阻无穷大说明存在断线,需更换同规格电缆。布线时需避免电缆过度弯折或被重物碾压,可加装保护套管增强耐用性。 四、电极极化或老化 电极长期闲置或使用超过 1-2 年,内部电极片可能出现极化现象,表现为响应迟钝或无信号。此时可进行极化处理:将电极连接主机,置于空气中或饱和氧水中,通电极化 24 小时,使电极片恢复活性。若极化后仍无改善,需检查电极内阻(正常应在 100-500Ω),内阻过大说明电极片老化失效,需整体更换电极。更换新电极后需进行校准,用饱和空气和零氧溶液(如 5% 亚硫酸钠溶液)标定,确保测量误差在 ±0.1mg/L 以内。 四、安装环境干扰 若电极安装在水流湍急处,气泡持续冲击膜片会导致信号紊乱;而水流过缓的死角区域易积累沉积物,阻碍氧气交换。处理时需重新选择安装位置,建议将电极固定在水流平稳、流速 0.3-0.5m/s 的区域,必要时加装导流罩,使水样均匀流过电极。对于高温(>40℃)或强腐蚀性水体,需检查电极是否适配:普通电极在高温下膜透氧率会异常变化,强腐蚀性水质会腐蚀电极壳体,需更换耐高温或防腐型专用电极。 五、仪器参数设置错误 若误将仪器设置为 “手动模式” 或 “保持状态”,电极虽正常工作但数据不更新,需进入操作界面切换至 “自动测量” 模式。溶解氧检测受温度影响显著,若温度补偿功能未开启或传感器故障,会导致检测值失真,需开启自动温度补偿,校准温度传感器。部分仪器支持 “响应速度” 调节,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显示稳定性,建议设置为中等响应速度(通常为 30 秒),平衡灵敏度与稳定性。 六、硬件故障 若上述处理均无效,需检查主机信号接收模块:将故障电极连接至备用主机,或用备用电极连接原主机,判断是电极问题还是主机故障。主机信号放大器损坏会导致无法接收电极信号,需联系厂家维修;电极内部引线断裂则需更换电极电缆,或直接更换新电极。日常维护中,建议每月清洁电极一次,每季度更换电解液,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校准,通过预防性维护减少不响应故障的发生。 在线溶解氧检测仪电极不响应的处理需遵循 “先简单后复杂” 的原则,从清洁、换液等基础操作入手,逐步排查线路、环境、硬件等深层问题。及时有效的处理不仅能恢复监测数据的连续性,还能延长电极使用寿命,为水环境溶解氧监测提供可靠保障。操作过程中需记录故障现象与处理措施,形成维护档案,为后续同类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