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在线分析仪的电极是感知水体中特定离子(如氯离子、钠离子、氟离子等)浓度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决定检测数据的准确性。长期使用后,电极表面会积累污染物,内部元件也会逐渐老化,因此科学的清洗与及时的更换是维持仪器稳定运行的关键。 一、电极清洗 对于表面附着的泥沙、悬浮颗粒物等物理污染物,可先用常温蒸馏水冲洗,再用软毛刷轻轻刷洗电极头部,注意避免划伤敏感的感应膜。若存在生物膜、藻类等有机污染物,需用 10% 的稀盐酸或专用除藻剂浸泡 5-10 分钟,软化生物黏附层后再冲洗擦拭,操作时需戴橡胶手套,防止试剂接触皮肤。当电极被油脂类物质污染时,可用蘸有乙醇的棉球擦拭,之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确保无残留试剂影响检测。清洗过程中,水流和擦拭力度要适中,避免高压水流冲击或用力刮擦导致电极膜破损。 清洗后的活化处理能恢复电极响应性能。清洗后的电极需浸泡在对应离子的标准溶液中进行活化,例如氯离子电极可浸泡在 100mg/L 的氯标准液中,活化时间通常为 2-4 小时,让电极感应膜恢复对目标离子的敏感性。活化后的电极需用蒸馏水冲洗,并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再进行校准。对于长期未使用的电极,活化时间需延长至 8-12 小时,确保电极内部电解液充分平衡。活化过程中要避免电极接触金属容器,以防容器释放离子污染标准溶液。 二、电极更换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表明电极需要更换:经多次清洗和校准后,电极响应速度仍明显变慢(达到稳定读数的时间超过 10 分钟);检测同一标准溶液的读数偏差持续超过 5%;电极膜出现明显裂纹、破损或鼓泡;电极内部电解液泄漏,观察到电极腔体有液体渗出或结晶。不同类型电极的使用寿命不同,一般为 6-12 个月,具体需根据使用频率和水体腐蚀性调整,在高浓度污染物或强酸碱水体中使用的电极,更换周期应适当缩短。 电极更换的操作流程需规范严谨。更换前需断开仪器电源,避免带电操作导致短路。拆卸旧电极时,要注意保护电极连接线的插头,避免用力拉扯导线,以防内部线路断裂。安装新电极时,需检查电极接口是否清洁,用无水乙醇擦拭接口后再连接,确保接触良好。部分电极需要在安装后填充电解液,需按照说明书要求注入适量专用电解液,排除腔体中的气泡,再旋紧电极帽。安装完成后,电极需垂直放置,避免倾斜导致电解液泄漏。 更换后的校准是确保检测准确的最后环节。新电极安装后,需用至少两种浓度的标准溶液进行校准,例如低浓度(接近检测下限)和高浓度(接近检测上限)的标准液,绘制校准曲线,确保相关系数 R²≥0.999。校准过程中要保证标准溶液新鲜,温度与水样一致(最好控制在 25℃±1℃),避免温度波动影响离子活度。校准完成后,需用实际水样进行验证,对比更换前后的检测值,偏差应在允许范围内,否则需重新检查安装是否正确或电极是否存在质量问题。 日常维护习惯能延长电极使用寿命。每次检测完成后,需用蒸馏水冲洗电极,避免残留水样中的高浓度离子污染电极;长期停用仪器时,需将电极从检测管路中取出,浸泡在对应离子的标准溶液中(非蒸馏水),防止电极膜干燥失效。定期检查电极连接线是否有破损、老化,接口是否松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记录电极的使用时间、清洗次数和校准数据,建立电极维护档案,为判断更换时机提供依据。 离子在线分析仪电极的清洗与更换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操作人员熟悉电极特性,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方法。通过规范的清洗去除污染物,及时更换老化失效的电极,并配合严格的校准,才能确保仪器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为水质监测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在操作过程中,既要注重保护电极不受损伤,也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接触有毒有害试剂,实现安全与精准的双重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