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总氮测定仪的日常清洁是保障检测精度的基础,其核心在于通过规范清洁流程,消除试剂残留、样品污染及环境杂质对检测系统的干扰。清洁需覆盖光学部件、反应装置、进样系统等关键部位,遵循 “即时清洁、定期维护、分类处理” 原则,确保仪器长期稳定运行。 光学检测系统的清洁需重点保护透光性。比色皿作为核心部件,每次使用后需立即用纯水冲洗 3 次,去除内壁残留的显色剂(如碱性过硫酸钾溶液),若有顽固污渍(如长期使用形成的褐色残留),可用 5% 硝酸溶液浸泡 10 分钟后冲洗,倒置在滤纸上自然晾干(禁止用烘箱烘干,避免温度过高导致变形)。仪器检测舱内的光学窗口需每日用专用镜头纸擦拭,擦拭时沿同一方向轻擦,避免来回摩擦产生划痕;若窗口沾染试剂结晶,可蘸取少量纯水湿润镜头纸后轻擦,晾干后再使用。清洁后需检查光学部件是否有划痕或霉变,若发现透光性下降(如检测时基线漂移),需及时更换受损部件。 反应装置的清洁需防止试剂残留堆积。消解管使用后需立即清理,先用自来水冲洗去除大部分残留,再用超纯水冲洗 2 次,管口及管壁的液体需用无尘布吸干。对于自动进样型仪器的反应池,每日检测结束后需启动自动清洗程序:用纯水循环冲洗管路及反应池 2 分钟,再用 0.5% 盐酸溶液冲洗 1 分钟(中和残留碱性试剂),最后用纯水冲洗至中性。手动操作的反应槽需每周拆卸一次,用软毛刷清理槽内缝隙的试剂结晶,安装时确保密封垫完好(若有老化需及时更换),防止清洗时液体渗漏至仪器内部。 进样系统的清洁需保障管路通畅。进样针每次使用后需用纯水冲洗 3 次(通过仪器自带的冲洗功能),若检测高浓度样品,需增加冲洗次数至 5 次,避免样品残留污染后续检测。进样管路需每日进行疏通清洁:启动管路冲洗程序,用专用清洗液(按仪器说明书配置)循环冲洗 1 分钟,再用纯水冲洗至无残留,确保管路内壁无液体挂壁现象。进样阀的清洁需每月进行一次,拆卸阀芯后用软布蘸无水乙醇擦拭,去除阀芯凹槽内的杂质,安装时涂抹少量硅脂(食品级)增强密封性,防止进样时出现交叉污染。 外部及辅助部件的清洁需兼顾防护与规范。仪器台面每日用蘸有中性清洁剂的抹布擦拭,去除表面的试剂滴溅、灰尘,尤其需清理控制面板及按键缝隙(可用棉签蘸少量乙醇擦拭)。电源线及数据线的接口需每周检查,用干布擦拭接口表面的氧化层或灰尘,避免接触不良导致的仪器故障。废液收集瓶需每日清空,倾倒后用自来水冲洗瓶体,晾干后再使用,瓶内的废液需按危险废物处理规范收集(如含氮类废液需单独存放),不可直接倒入下水道。 清洁过程的注意事项需严格遵守。清洁用工具需专用,比色皿毛刷、镜头纸、抹布等需分类存放,避免交叉污染(如擦拭光学部件的工具不可用于清理废液瓶)。禁止使用腐蚀性清洁剂(如强酸、强碱)或硬质工具(如钢丝球)清洁仪器表面或部件,防止损坏外壳涂层或光学表面。清洁时需关闭仪器电源,拔下电源线,避免液体渗入电路系统;若清洁过程中不慎将液体溅入仪器内部,需立即停止使用,待完全晾干后再通电检查。 日常清洁的记录与追踪需形成规范。每次清洁后需在仪器使用台账中记录清洁部位、使用的清洁剂、清洁时间及操作人员,若发现部件损坏(如比色皿裂痕、管路渗漏)需及时标注并报修。定期对比清洁前后的检测数据(如空白值、标准溶液回收率),若清洁后空白值明显降低(如从 0.05Abs 降至 0.02Abs),说明清洁有效;若清洁后仍存在检测偏差,需排查是否有未清洁到位的死角或部件老化问题。 台式总氮测定仪的日常清洁并非简单的卫生维护,而是通过消除污染源头,保障检测系统的稳定性与准确性。规范的清洁流程能减少因污染导致的检测误差,降低仪器故障率,同时延长关键部件的使用寿命,为总氮检测数据的可靠性提供基础保障。
|